【卡優新聞網】
某政黨的大高雄市長參選人在黨內初選落敗後,經過幾個月的天人交戰後,終於決定要脫黨參與年底的選戰。筆者對政治的興趣向來不高,但每次看到這種初選落敗的人,總會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脫黨參選,首先就是訴求黨內初選不公,然後就是自己有強烈的使命感,最後強調民意勝黨意,民意要求參選所以他不得不選。
說穿了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為了包裝自己輸不起的醜態,如果這位仁兄年底大選又輸了,或許他該宣佈大高雄獨立,因為這是他的使命………
類似的情形,也經常發生在職場上,這類的人通常有著不錯的能力,但是腦子裡隨時想的是,如何運用公司資源包裝自己,公司利益對他們來說,永遠是「第二」順位。
這些人在公司內部通常位居要職,當公司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這些人會選擇以個人利益為主,如果一家公司內部這類的人太多,對於公司來說將永無寧日。
公司內部就像社會的縮影,人事鬥爭相當激烈,過去筆者服務的公司內部兩大部門的主管,為了爭取營運長的位置,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老闆有一天受不了,找來兩位主管了解狀況。這兩位仁兄紛紛表示,是為了公司發展著想,才會向對方提出「建議」,老闆於是要這兩位主管適可而止,不要做的太過份。
過了一陣子之後,情況仍然沒有改善,老闆於是提前決定營運長的人選,老闆宣布之前,找來兩位主管並且詢問他們「你們之前口口聲聲都說為了公司利益著想,沒有當選營運長的人往後還能保持這種想法嗎?」
兩位主管當下都說不管結果如何,公司利益一定最重要,沒想到老闆宣佈營運長人選的一個月後,另一位主管馬上在公司內部散播公司很爛、老闆不公平、他要跳槽來跟公司搶生意等等的言論,後來果真離職另謀高就去了。
其實這些現象都是人性使然,在職場上也屢見不鮮,維護自己的利益並沒有錯,只不過這些人常常滿口仁義道德,並且一再強調絕對不為私利,久而久之這些包裝自己的言論令人反感。
筆者建議這類的人最好自行創業當老闆,這樣就不用看人臉色,凡事也都可以自己作主,而且創業就一定是為了替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公司的利益就等於自己的利益,在做事上也不會綁手綁腳,說不定真能開創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