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第二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讓美金預期持續走貶,導致國際熱錢湧入亞洲。金管會為防止外資炒匯,配合央行建議發布新規定,最快從明(11)日起將實施,修正外資投資一年期以上買賣斷公債,重新回到必須增列匯入資金30%的限額。
根據央行最新資料,現階段國內的外資資金約有5,200億元,扣掉1,500億元的合理週轉金,仍有3,700億元的熱錢停留,除了近2,500億元買公債,其餘則多半放在存款。
其中,外資持有公債去(98)年初僅330億元,但截至今(100)年九月,卻大幅增加達2,418億元,且外資持有公債剩餘年限超過一年的比重達55.7%,顯示有外資利用現行的規定,將資金停泊在到期年限一年以上的債券市場。
金管會解釋,依照目前規定,外資投資國內的公債和貨幣市場,總金額雖不得超過匯入資金的30%,但如果是投資買賣斷公債,並且剩餘年限超過一年,就不算在內。
可是從央行提供的數據發現,外資持有公債剩餘年限超過一年的公債,近期比例除了大幅增加,而國內的公債殖利率遠低於美元、歐元公債殖利率,明顯並沒有投資利基,但實情卻是相反。
金管會舉例說明,像以五年期公債為例,現在美國殖利率為1.15%,國內僅0.922%,外資會逆向湧入,判斷有很大的炒匯嫌疑,因此為進一步防範,特別更改政策,修正未來外資投資一年期以上買賣斷公債,也必須增列匯入資金30%的限額。
金管會表示,其實這項規定84年7月也曾實施過,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後來才又作檢討調整,現在配合央行,再度趨向嚴格管制。至於對公債市場影響程度應該不會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