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專欄】
【維特專欄】生技產業也淪陷 政府認證未把關
豈是「不知情」可掩飾 暴露不負責任心態

生技廠商及政府認證是安全最後把關者(圖/卡優新聞網)

卡優新聞網

  食品塑化汙染沒有減緩的跡象,反而開始延燒到非食品類,而供應黑心原料的廠商固然可惡,但是看看此次出事的商品不乏知名品牌,有些更是號稱高科技的生物科技公司,這些廠商賺了那麼多錢之後,豈是一句「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誤用有毒原料」就可以交代的?原來所謂的高科技生技產業,竟是這麼不堪一擊?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台灣有什麼資格說生技產業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再上一層的政府所授予的食品認證標章,也是如此脆弱,難道政府也要出面說「因為授予認證的廠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用」這類說詞嗎?買原料做成產品的公司,以及政府的認證,本來就是最後的把關者,如果只是一昧的把責任推到原料供應商身上,只是暴露出這些知名大廠及政府不負責任的心態。

 

  此次被汙染的食品原本以為只有飲料類等等的零食,後來發現竟然連知名生技公司的酵素、益生菌等等都含有塑化劑,台灣很多小孩因為過敏體質長期服用益生菌,家長心中的恐慌可想而知。

 

  可是,我們看到廠商只為了「不知情誤用原料而道歉」,並且忙著更新配方及包裝就要重新上市,難道更新配方及包裝就安全無虞了嗎?其他的原料有做過詳細篩檢了嗎?如果有詳細篩檢怎會「誤用」問題原料?如果沒有篩檢又如何能在短期之內推出新配方的商品?

 

  這些廠商的危機處理方式,在筆者眼中看來都只是為了減少虧損,並沒有從此次事件學習到,要如何提出更嚴謹的品管方式讓消費者安心,政府也還沒提出有關食品認證的方式,在未來要如何加強,大家只把目光焦點放在提供毒原料的廠商身上,忘記了產品製造商及政府認證單位,也是造成此次事件重要的一環。

 

  某家老牌食品大廠安然度過三聚氫胺、塑化劑的風暴,因為他們從原料就開始做嚴格的把關,只有檢查安全的原料才可以進入生產線,證明了製造商絕對有能力做控管。

 

  只是為與不為而已,很多人都認為這些知名大廠被原料商拖累了,但是筆者認為這只是一時的,如果繼續用這種不知自我檢討的態度來面對社會大眾,恐怕才是讓消費者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到時後再多的說詞,恐怕也喚不回社會大眾的信心了。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

【2011/06/03 卡優新聞網】http://www.cardu.com.tw
| 關於卡優網 | 服務總覽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廣告刊登 | 網路行銷 | 聯絡我們 | 其他聲明 |
威辰資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2005 Starwi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錦州街25號5樓 TEL:(02)2522-3380
建議使用IE6.0以上版本瀏覽器,Flash Play 8以上版本,NETSCAPE尚不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