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越接近總統大選,兩岸政策勢必成為朝野攻防的焦點。政府認為過去兩岸政策大幅開放、兩岸關係緊密,是個了不起的政績,但為何大多數民眾對於這項政績心中卻是五味雜陳?
其實筆者認為兩岸開放交流的政策值得肯定,但是台灣民眾及企業卻把自己自動降了一等,彷彿對岸是台灣的救命仙丹,只要跟中國可以扯上邊的,對台灣好像就是好的,所以台灣三百六十行似乎都等著中國開放來救命,在這樣的氛圍之下,社會大眾就無法用平常心來看待兩岸開放,所帶來的實質效益了。
以最近開放的陸客自由行來說,許多夜市攤商自動把招牌、用語都改成了大陸的習慣的用詞,於是台灣小吃「蚵仔煎」變成了「雞蛋海蠣餅」,這不是自降格調是什麼?
外國人來台觀光要看的不就是台灣道地的文化嗎?如果攤商能夠熱情的跟大陸觀光客介紹「蚵仔煎」那不是很好嗎?這情況持續演變,那麼台灣的在地美食及文化,就會失去自己的特色,這也難怪陸客越多的地方,越來越少台灣人要去了。
再來看前幾天財經媒體對於股市的評論,是「陸客自由行利多失靈,台股持續下探」,每天幾百人的自由行陸客,竟然變成了影響台股漲跌的重要因素?從這些小地方可以看出,台灣政府及媒體所塑造出來的氛圍,讓民眾自動把對岸抬高了一截。
所以,農產品滯銷要靠銷中、面板景氣不好要靠中國採購團、夜市攤商生意不好要靠陸客,凡事都要靠中國的氛圍,似乎在台灣已經濃的化不開了,這也難怪政府雖然大肆宣揚兩岸開放的政績,但是在人民的心中總有那麼一點不是滋味。
政府一再的強調兩岸交流秉持著對等互惠的原則,我也相信政府所有的官員都遵循著這樣的原則在做事,所以要請媒體及台灣在地的商家,在面對兩岸開放所帶來的商機時,能否有志氣一點?
一昧的認為中國觀光客、中國市場是救命仙丹,只會讓對岸的政府及民眾,更瞧不起我們而已,只有認清自己的定位及特色,才能讓兩岸交流長久發展,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互惠」。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