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選舉時期一到,農民的問題又再次被凸顯出來,透過農民一幕幕在媒體面前的抗議,我們才知道原來我們平常所吃的水果、白米,在產地的價格原來是這麼低廉,這也難怪農民無法生存。可是我們的政府每次遇到這種事情,好像就只會發起「團購」,鼓勵政府單位及軍隊多買一些,完全看不到長期的解決方案。
更何況政府單位及軍隊的團購,是跟產地直接購買嗎?如果不是的話,對農民會有多少實質上的幫助?政府引以為豪的農產品銷「中」,到底有多少成效?台灣的農產品曾經世界馳名,為什麼如今變了樣?
我們經常可以在網路上看到一些年輕人回鄉務農,並且導入了新的技術以及行銷方式,並且獲得了不錯的成果,因為行銷方式及通路的改變,利潤也大幅提升。看到這些成功案例,我不禁想問,這些年我們的農漁會體系有跟上時代嗎?還是一樣照著幾十年前的舊思維在做事?
農漁會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幾乎都是在選舉的時候才會出現在媒體上,親自去農漁會走一遭,就會發現主要幹部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我很好奇這些農漁會主要的負責人,能夠把新的觀念及行銷方式深入推廣嗎?
如果連他們都不會,那麼台灣的農漁業該如何升級?再加上農漁會是選舉時重要的基層組織,主要的負責幹部很難被替換,如此一來,農漁民真的想要做轉變,就只有靠自己一途了。
目前市面上也傳出芒果價格不好的消息,可是我們看到台南的愛文芒果這幾年成功的打入日本市場,替果農增加了不少收入,還有很多人在公司曾經團購的有機米,價格並不便宜。這些透過宣傳以及行銷包裝的米,一樣賣的嚇嚇叫,價格硬是比傳統的米多了好幾成,扣除掉行銷成本,農民的收入還是比過去好很多。
只是這些成功案例畢竟還是少數,單靠地方政府或者農民自己的努力影響層面還是有限,只有透過中央單位有系統的政策推廣,大部份的農漁民才能夠真正受惠,農漁業是古老的傳統產業,新觀念的注入才能讓這產業活過來,否則一昧的靠政府單位團購來救市,只會拖慢這產業的升級而已。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