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上周金鐘獎結束之後,由於戲劇類男女主角得獎者跟外界預期有落差,引來粉絲與藝人們的重砲轟擊。其實誰該得獎評審自有公斷,否則就辦個網路票選不就得了?假設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對岸,那些沒得獎的演員及媒體,膽敢這樣跟主辦單位對嗆嗎?
再來看看「限娛令」,大幅減少了台灣藝人在中國媒體演出的機會,受到影響的台灣藝人,對於「限娛令」都保持低調,不敢多說一句話。假設限縮演藝人員曝光時數的規範發生在台灣,那相關人士不就等著被罵死?
沒錯,因為我們是民主國家、對岸是極權國家,正是因為這樣才該珍惜我們的環境,但是越來越多的藝人及企業家,只會不斷批評自己的國家,到了對岸卻連吭也不敢吭一聲,這是怎麼樣的情況?
兩岸開放交流,我向來是抱持著正面肯定的態度,可是隨著越來越多企業或個人到對岸發展,一些讓人看不下去的狀況也不斷上演。這些到中國發展的企業或個人,不管在台灣發展得如何,台灣畢竟是他們「起家」的地方,到了中國發展之後,我們看到一些人不停地拍中國的馬屁,一再地表示中國投資環境、演藝環境有多好,還說如果能夠早些年到中國就好了,同時也不忘批評台灣環境有多爛,彷彿這樣的表態,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生意或演出機會。
這些人心不在台灣就算了,每當台灣有賺錢機會的時後,還是會跑回來撈一票再走,再以電子產業為例,大老闆們動不動就對政府的匯率、環保、稅務等政策大肆批評,可是這次在中國發生的停工事件,怎麼不見電子業老闆出面說句公道話?
台灣的產業政策、演藝環境縱然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至少我們是有規則可循的國家,商人及藝人著眼中國龐大市場的商機,當然也是天經地義,有本事在中國賺大錢也很好,但是請不要動不動就說中國很好、台灣已經跟不上中國發展的腳步。
如果台灣真得很爛,你們今天有機會到中國去發展嗎?因為吸收了台灣的養份,才有機會在中國壯大,台灣人可別忘了飲水思源啊!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