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隨著油電雙漲,其他商品的價格似乎也跟進調漲,民眾總覺得新台幣好像愈來愈不好用了。不過,經濟部監控物價的調查結果,卻跟民眾感受大不同。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調查,最近一週查價結果顯示,賣場間各類民生商品價格,除了部分商品因促銷結束回復原價外,多數商品價格大致穩定,尚未有明顯變化。
至於上游原料價格的部分,經濟部觀察最近一週國際大宗物資價格變動情形,黃豆因為全球產量減少,未來價格走勢值得關注;糖、小麥及玉米,全球供應充足,價格大致平穩。
經濟部指出,受訪查的主要超市及量販通路業者表示,奶粉、泡麵及衛生紙等民生用品,仍持續配合檔期進行促銷;就行業別觀察,倉儲物流及一般零售業等業者目前尚未有價格調整;而多數家電產品因市場競爭激烈,業者均表示不會調整價格,僅有部分品牌因匯率變動及零組件改變,進行價格調整,其中也不乏有降價商品。
除了經濟部查價以監控物價之外,台北市政府也加入查價行列,「因應物價波動專案小組」以4月10日、4月20日及4月26日訪察的物價作分析比較。在16項重要民生物資中,衛生紙、奶粉有微幅調漲,其他14項價格並沒有變化,甚至沙拉油、雞肉還微幅下滑。
台北市府的查價比較特別,針對民眾喜愛的夜市食物價格,也進行了訪查,調查士林、寧夏、晴光等著名夜市的平民小吃售價波動狀況,滷肉飯、蚵仔煎及臭豆腐等23項代表性小吃的平均售價,最近一週價格都沒有明顯漲價情形。
不過,民眾對於台北市府的查價結果覺得不可思議,竟然是比較一週間的價格,當然看不出店家趁機漲價了沒;而對於經濟部的查價結果,消費者同樣覺得不可信。
回頭看看查價查得最多年、樣本數最齊全的主計總處查價結果,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上漲1.21%;按商品性質別觀察,商品類上漲2.15%,其中屬一般家庭購買頻度較高的非耐久性消費品,例如:食物、能源、衛生紙、牙膏等民生用品,漲幅達2.68%,這個漲幅就比較接近民眾的感受。
如果以每月消費支出約6萬元規模的家庭為例,就3月CPI年增率1.21%計算,在購買相同品質與數量商品及服務的情況下,平均支出會較一年前同期增加726元,其中吃的東西支出增加最多,占了6成。
延伸閱讀:
3月物價年增1.21% 蔬菜價格大漲3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