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隨著病患自主意識抬頭,看醫生除了治病,也轉變成為一種服務,也因為就醫型態的轉變,近年來醫療糾紛的案件越來越多,甚至出現醫院暴力事件。
根據統計,台北市醫療爭議陳情案件平均每年有605件,案件類型以就醫爭議案件平均415件最多、比例高達68.6%,其次是醫病間溝通平均129件、占21.3%,以及行政流程與費用問題平均61件、占比10.1%。
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副處長杜仲傑表示,常見的爭議案件一共可以分為三大類,包括患者與醫師溝通不良所造成的醫病關係不佳、等待候診時間過長;患者對治療結果不滿意,或是抱怨復原速度太慢;也有一部分的糾紛在於患者認為收費太貴,或在收據取得方面不滿意。
再加上醫學美容蓬勃發展,連帶成為醫療糾紛的最大宗。在就醫過程中,醫病間溝通及對於醫療過程的處置與治療,若民眾事前準備並且建立正確的就醫態度,就有機會減少醫療爭議案件的發生。
台北市衛生局提供安全就醫4絕招,包括就醫態度要正確、安全看病講清楚、治療方法要確認、以及聰明用藥。正確準備不但有助於診斷病情,同時能獲得適切的診療,如穿著容易穿脫衣物,避免配戴過多手飾,就診時不宜要求醫師打針、開藥或做檢查,以及應尊重醫師專業上的考量判斷…等。
一般醫師看診時會問一些問題,為避免遺漏或一時不知如何提問,民眾可以先針對問題整理資料,提供給醫師參考,包括不適症狀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去是否有藥物過敏情況?最近吃過什麼藥或保健食品?不舒服多久,有沒有特定時間?過去病史?是否做過檢查或治療?有無懷孕或哺餵母乳等,都應誠實告訴醫師。如有需要,可請親友陪同就醫,有問題,就勇敢發問。
另外,領取藥物時應核對藥袋上姓名、性別是否符合,多利用醫院或藥局「藥物諮詢窗口」問清楚用藥劑量及注意事項等資訊,回家後更應遵照指示服藥。
然而台北市衛生局的受理案件顯示,仍有高達兩成的爭議並不涉及直接對醫療結果或費用的不滿,而是接受醫療過程中的溝通或態度問題,造成雙方的不愉快。
衛生局因此提醒,醫病雙方應相互尊重,請記得時常使用禮貌性用語「請」、「謝謝」、「對不起」及適時使用世界共通的語言「微笑」,提升醫病間溝通的有效性,減少因溝通不良而產生的誤解,進而減少醫療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