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抬頭,政府大力推廣食品熱量、容量標示,不少知名連鎖速食業者也紛紛響應,但這些標示的正確性卻打上大問號。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多數的門市人員無法提供正確資訊,對產品本身的標示也不清不楚。
董氏基金會調查7家速食業者、共147間門市,隨機調查熱門的常態性飲品與季節性飲品的容量及熱量標示。在容量部分,僅1家以國人較熟悉的「毫升」標示,4家標示「盎司」、「克」,甚至有2家業者完全未標示飲品的容量單位。
進而詢問147位門市人員,有四成不知道容量,甚至還有業者要求消費者自行上網查。若進一步詢問產品熱量,約有五成門市人員無法回答,或提供錯誤資訊給消費者。
季節性飲品部分,詢問120間門市人員相關資訊,僅有3家業者在門市提供熱量資訊、3家業者在網路標示營養資訊,1家業者回覆會再將飲品送去檢驗,無法回答或提供錯誤資訊的比例高達七成五。
另外,多數連鎖速食業者開始在官方網站、店內海報、單張、餐墊等公布產品的營養資訊。7間業者中雖然有6家可以查到營養標示,但實際調查147間門市後,卻發現網站有公布不代表門市有資訊,僅有67%門市提供常態性飲品的營養資訊,而季節性飲品更只有18%門市提供資訊,明顯參差不齊。
董氏基金會建議,因各家業者大、中、小杯定義不盡相同,飲品容量應統一用毫升或c.c,而非克(g)或國人較不熟悉的盎司(oz)。而季節性飲品多為業者廣告的主打商品,在吸引消費者購買的同時,也希望業者在網站及門市提供營養資訊以利選擇,最好是以果汁、鮮乳取代其他較不健康的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