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尤其坊間流傳「學長姐領進門,勝投履歷擠窄門」的耳語,同校情誼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人力銀行調查發現,4成上班族曾在職場上接受校友幫助,以來自於「專科/大學」以上學歷最多,「醫療/農牧/環境」產業最愛惺惺相惜互助,而「文字傳媒」職務「校」益最大。
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資料顯示,88%的上班族進入職場後,與自己最高學歷的校友互動頻繁,平均聯絡人數達10位,但也有11.54%呈現「曲終人散」的失聯局面。聯絡情感的方式以「私下幾位好友聚會」(66.03%)為主,但在網路交友工具蓬勃發展下,不少人開始「透過社群網站聯繫」(48.08%)。
在職涯發展過程中,40%左右的上班族曾受到校友幫助,提供實質援助的人數平均達3.6位,以「專科/大學」(72.58%)校友最多,其次是「碩士」(14.52%)。有35.48%坦言,自己與伸出援手的校友「互動頻繁/交情很好」,熟識程度81分以上;22.58%則是「同班/同系或同家族」,彼此交情也達及格水準。
進一步產業交叉分析,「醫療/農牧/環境」、「媒體/出版」從業人員,最容易得到校友幫助,尤其是「文字傳媒」與「企劃設計」職務受益最多,主要提供「傳授專業/分享經驗」(54.84%)、「引薦工作機會」(53.23%)、「生活照顧/情感支持」(41.94%)與「引薦人脈/協助達成工作」(32.26%)…等。
81.41%的上班族願意幫助校友,其中37.18%更已付諸行動。伸出援手的動機以「考量同校情誼」(52.76%)的比例最高,「單純提拔校友」(48.82%)與「該校友表現優異」(33.07%)則分居第2、3名。值得注意的是,82%坦承出於「校友三分情」的心態,對於同校身分的同事、容易對求職者產生更多好感。
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表示,人脈關係是個人職場與生涯規劃的重點環節。一般人容易對於擁有共同校園記憶與話題的校友,產生先天認同感,提高給予幫助的機會,尤其是大專以上學歷衍生的人脈資本,較其他求學階段的助益更大,因此學生可多參加社團,累積自己的人脈存摺,強化職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