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上篇專欄裡提到,若是個人資產不夠,可以學著自己做財富管理,而本篇我將舉例真正有資產的人,是如何做財富管理。但我還是真心建議,有管理自己個人資產的經驗後,再找金融機構,這時你會比較有判斷力,來確定財管專員所說建議,不然總是被理財專員牽著鼻子走,也不是好現象,要是碰到以自己獎金為最大利益的理專,更要有充足的判斷力,來辨別其中的可行性。
筆者的大姐及姊夫,兩位都是在竹科的高薪人員,我大姐個人理財習慣保守到家,縱使她有幾百萬的年薪,但到目前信用卡還是只拿額度8萬的普卡。過去她的理財方式就是定存、公司股票、基金這三項,我跟她提過很多種金融商品,她都不為所動。
直到有一天,她有個會計師朋友,也開始轉行改做財管顧問,這人是與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幫一些園區的新貴提供理財服務,所以不隸屬於銀行,也因為他們會計師背景,更容易取得客戶信任。
有次他在幫我大姐做財務健檢時,我剛好坐在旁邊聽,誠如我之前提過,從收入、日常生活開銷、負債、投資商品等等,問的一清二楚,由於我大姐是不喜歡欠銀行錢的人,所以連買房子都是現金交易,這讓會計師看了直覺可惜。於是建議我大姐可以利用房屋做融資,進而獲取更高的利潤。
經過了一番的分析,我大姐終於答應,因為我大姐職業的關係,這會計師也跟銀行爭取了很優惠的條件,我記得房貸利率好像不到3%,而且前兩年只繳利息。這筆融資金額首先買了單筆的基金,是很保守的債券型基金,但是獲利率超過房貸利率,另外買了一筆高度成長的基金,接著會計師把大姐很多的保單功能,整合在一起,避免不必要的保費支出。
同時搭配了一個投資型保單,但是我大姐問的很清楚,投資型保單投資的基金標的為何?連動商品有哪些?並且也自己收集了一些資料與這位會計師討論,才將錢放進去,總計算下來,房貸成本3%,獲利卻高達20%左右,不僅非常划算,也善用了財務槓桿。
提醒大家一點,有些財管專員喜歡做高度槓桿的操作,以及高投機性的建議,我曾見過有位朋友的財管專員,每兩個月就來跟我朋友建議更換投資標的,時常做資產的搬移,雖然這種做法沒有明確的對或錯,但我總覺得怪怪的。
於是我請銀行的朋友幫忙查詢這位專員所推薦的商品,原來都是銀行的重點及獎金較高的商品,這也看出這位專員的心態,是以自己利益為出發點,客戶利益是第二順位,後續的不確定性當然也相對提高。
下篇文章我會另外提醒大家,面對財管專員時該如何應對,如何判斷財管專員的優劣,如我上述,常常建議客戶做資產轉移的專員,我就會盡量不推薦,畢竟財富管理的背後,還是有些淺藏的投資風險,穩定保守的作風,總是比較安全的。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