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油價漲不漲,成了最近幾天最熱門的話題,其實物價上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只不過因為快到選舉,所以又被媒體拿來炒作一番。最近看了一份報導,裡面寫著有關於「窮的感覺」,讓我有了一些想法,而周遭所有人的生活狀況又是如何呢?筆者今天將舉出幾個實例,中道客觀的看看有關物價飛漲所帶來的影響。
我不太喜歡用很極端的例子來分析社會現象,比如說有些人窮到連三餐都沒有,也有人住億萬豪宅,畢竟這些都是社會的兩個極端。富人有他們的生活方式,窮人政府應該動用社會資源來協助,我喜歡舉的例子是如你我一般平凡的人,因為這才是社會的大多數。
有人說,物價上漲所影響的也不過幾十元,難道付不起那幾十元嗎?這樣聽起來感覺好像也沒錯,筆者昨天看的那份報導,文中指出,大部分的人是不喜歡「越來越貧窮的感覺」,因為漲價感覺變窮了,但是筆者所擔心的確是發生「溫水煮青蛙」的效應,一點一滴的上漲,人民的財富也一點一滴的流失而不自覺。
筆者舉幾個例子:以我本身而言,過去我也認為油價上漲還付的起,無關痛癢,但自從8月份開始,天天要送孩子上學,每週要消耗大概40公升的油,一年用50週來計算整年就要消耗2000公升的油。
對照之前的油價,一年大概要多支付10000元左右的油錢,也就是說我必需挪用其他的支出來因應,若是有很多家庭跟我有同樣的狀況,勢必將會衝擊其他的消費,民生消費是絕對不會去省的,但是卻會壓縮民間的其他支出,久而久之整體經濟當然好不起來。
我有個朋友,每月家庭的消費都是算的剛剛好,一毛不多一毛不少,這當中當然包括了應有的儲蓄,這兩個月他叫苦連天,因為菜錢、油錢讓他每個月要多支出大概2500元,所以他省下了每月一次家庭外出聚餐的活動,來平衡家庭開支。
另外有個朋友是省下了每年一次的國外旅遊,把錢留在身邊,不管是生活上真的要節省才能勉強度日,或者只是因為不安全感,選擇把現金流在身邊,結果都是造成了民間消費的整體衝擊,種種現象的發生,不是單純要民眾吸收那一點點漲價幅度就可以解決的。
最後我要提醒的是媒體要盡到自己的責任,不要任意拿單一的漲價案例,就大肆炒作,這樣除了讓民眾有預期心理,想要囤下更多物資之外,對大眾一點幫助都沒有,民眾想要囤貨更會帶動短期物價上漲,有些東西的漲價根本是媒體操作出來的,在短期物價飛漲的時候,大家更需要用理性來看待這些事情,否則將會讓整體社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