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報章媒體有份報導,金融業6%的獲利已被舞弊案侵蝕!由於金融機構大部分都有投保員工誠實險,只要員工出問題,就由保險公司賠償,但近年發生的舞弊事件,有些保險賠償根本不夠支付,當然就要由金融機構自行吸收。因此就有保險公司順勢推出金融專業責任險,比起過去單純的員工誠實險涵蓋範圍更大,保障更多,金錢上的實質損失可以計算的出來,但失去商譽及消費者的信賴感,才是損失最大的。
過去在金融機構電腦系統還沒那麼完善之前,「人治」的因素充分的影響金融機關,尤其在過去公營行庫更是如此。那個年代只要有合理的價碼,跟銀行之間是都可「喬」的,不管是要好的利率、更高額度的貸款、甚至是安插人事,有門路的人,都可以透過關係喬到好。就像幾個月前,爆發了某家銀行副理跟不肖業者勾搭,違法放貸了好幾億元,就是人謀不臧的案例。
近年來銀行為了提升員工的安全性,在入職之前就要求員工繳交信用狀況報告,希望藉此加強員工的內部控制,但這卻無法規範到員工在外的任何行為。筆者認為要杜絕金融機構人謀不臧的問題,必須從基本的養成教育做起。
現在的金融機關大部分都是業績掛帥,在業績壓力的逼迫下,就容易讓外人有伸入魔手的機會,過去我曾經跟一位代辦業的老闆聊天,他說案子都是可以「喬」的,銀行人員有業績的同時,又有錢可以拿,何樂不為?這也就是大部分民眾對金融機構的印象,認為只要有關係都可以喬,代辦業者就是抓住民眾這種的預期心理,才能夠一直存活下去。
另外在保險業裡,同樣有不法份子勾結內部人員,來申請保險理賠,表面上所附的文件完全合法,但其中有很多都是不實的。因為在台灣很容易取得不實的相關證明,像是醫生證明、病歷等等,都是可以用錢就解決的。有些醫生甚至會協助病患把病情寫的較嚴重,好讓病患可以申請較高理賠,這種道德上的瑕疵所造成保險業的無形損失,實難估算。
時至今日,拜完善的電腦系統之賜,人為的因素已經減到了最低,但仍無法完全杜絕,有些國會議員助理,甚至還專門幫人喬這類的事情,如果金融機構不能提出完善的措施杜絕「人」的因素,這樣的問題將會永遠延續下去。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