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前幾天卡優新聞網的新聞,某銀行決定暫停接受現金卡的新進件,只維持舊卡友的權益,這新聞原本讓我覺得只是銀行為了因應雙卡的高比例呆帳所做的權宜措施,但是他們總經理說了一段話:「我們承認對於現金卡的風險超出我們的預期,現金卡應該是非主流市場的產品」,聽完這段話心中只有一連串的@#$@#%^&&^.................
為何我看完這則報導,心中感到相當不爽!這是因為大部分參加債務協商的人,一定都會有現金卡,而且額度都超高!!我並不是不贊成現金卡這種商品,只不過像銀行這樣的放款方式真得是太扯了,很多卡友從一開始拿到卡,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被調整為30~50萬的額度,這樣額度的浮濫,曾看見金管會有任何動作嗎?曾看見發卡銀行有任何解釋嗎?當很多人指責卡奴要衡量自身能力再去借錢的時候,是否該想想銀行是不是該付最大的責任?卡奴跟銀行本來的資訊來源本來就不對等,銀行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所有人的資料、信用狀況以及收支比等等,可是卻仍然浮濫的給額度,所以當我每次看見銀行向媒體訴苦說逾放很高、催收不容易等等的狀況時,心中又是一連串的@#$@#%^&&^.................
多年前當筆者還在銀行工作時,正值萬泰George&Mary發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我們那時組成了一個小組評估現金卡的市場,評估發行現金卡可以為銀行創造多少的獲利,真的越算越高興,因為現金卡真的可以賺錢的好工具。結果當我們的提案到老外總經理那裡時,她最後的結論是:「依她在國外的經驗,現金卡未來會變成過時的商品,而且會有很高的道德風險,若是銀行沒做好控管一定會受傷嚴重。」總經理最後的結論是不發行現金卡,為此我們還跟老外總經理開了好幾次的會,卻都不能動搖她的意志。當時,我們私底下還碎碎唸這麼賺錢的生意幹麻不做,到現在看來不得不佩服那個老外總經理的遠見。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部份銀行就開始警覺到風暴快要來襲了,並且陸續做了一些緊縮的措施,負債比過高的人現金卡幾乎都被鎖住不能動用,銀行開始做停損的動作,金管會也開始邀請各家銀行喝咖啡,要求各家銀行不要再藏呆帳了,可是某些銀行為了讓逾放比的數字不要太難看,還是想盡辦法的藏呆帳。身邊就有某些朋友,接到銀行催收的電話時,催收人員會跟卡友說只要先繳幾千元,就不把紀錄掛到聯徵上,某些銀行甚至會建議卡友可以向旗下的資融公司轉貸,經過這樣的代償轉換之後,債權就移轉到資融公司身上,而非在銀行本身了,銀行本身的逾放比就可以維持在一定的標準免於受罰,這樣的結果最後苦的還是卡友本身。
最後我想說的是,卡奴要努力還錢沒錯,可是應該要有更大的社會輿論壓力給銀行端及金管會,每次銀行、金管會的說法都只有一個「會深切檢討」,這樣的說法真的很官僚而且毫無悔意,若是政府及銀行不想面對社會高道德標準的檢驗,相信這樣的風暴在未來、在下一代的身上還會再發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