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最近辦公室掀起了一陣話題,大家見面的問候語變成了「你看過了嗎?」,後來在部門同事的提醒下,才知道指的是過年前發燒到現在的藝人慾照風波。從這件事發生以來,我個人就一直覺得這僅是藝人個人的道德瑕疵,而且也不是藝人主動散佈,反而是被別人竊取照片散佈,某個角度來說他們也是受害者。
但社會一片要求藝人道歉的聲浪不斷,我實在搞不清楚為什麼?今天這篇文章不是要探討這些,而是我發現這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生活的各個層面,用別人的痛苦,來滿足個人感官上的慾望。
個人理財的績效,基本上也是屬於私密資訊的一種,有些人則是喜歡探聽週遭朋友的理財資訊,然後下指導棋,來滿足當顧問的癮。大部分人也不希望自己的理財狀況,被外人知道,但是不管親朋好友聚會或是同事間的話題,最常提到的就是「最近有哪些好康的啊?有的話順便報一下」。
這幾年下來發現很多人對於別人的理財方式,也是抱著看好戲的心態,如果有人績效良好身邊的朋友就會說「真自私耶!有賺錢也不會通知」,但反過來若績效不好,這時周遭親友又會變成超級顧問的角色,「早就跟你說,你就是不聽」。
每次當我聽到這些我都會想「這好像是我自己的事吧?怎麼大家這麼關心」,但對於週遭不斷出現的投資建議,若是完全置之不理也不是好方法,要如何判斷這些旁觀人的建議呢?
以我的例子來說,我有個朋友每天都會跟我說,他在股票市場上賺了多少錢,因為太早出手又少賺了多少等等,他也會說他操作哪些股票等等,有次我就拿他報的「明牌」試試,結果賠了一些錢,對於他口中的明牌信任度,頓時大打折扣,但我發現他口中的明牌隨時都在換,只有1~2支股票是不變的,這不變的標的才是他自己有投資的,他每天報明牌的目的,只是想用別人的錢印證自己的理論對不對而已。
另外有種人會營造一些假象,來欺騙週遭的人掏錢出來,投資一堆東西,我有個朋友家境不錯,就因為事先資訊不足,貿然跟朋友合開公司,後來才發現事先規劃的一些美夢,根本只是紙上談兵,而且由於股份沒有過半,只能任人宰割,事後只能自嘆倒楣。
但這就跟我文章開頭提到的狀況同樣,自己自願做的,但是被不肖人士所害,只能告訴自己下次小心點。有個不變的法則,只要跟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一定要小心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