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璐璐挺喜歡講話有腔調的人,因為相處起來親切,也容易判斷來處。如台灣國語,仔細聽其實便有地域之分。同樣地,因319個鄉鎮水土不同的結果,長出來的蔬果滋味,也大不相同,而這點正是小小台灣多種風貌的魅力所在。
像是地瓜,雖然有產地品種的不同,但因為從前多半都是作為充飢、飼料之用,講究不大。時至今日,吃地瓜粥成為時髦的事情,從早期的青葉、欣葉到梅子、兄弟,無一不是受到歡迎的台菜餐廳,所以他們對於選瓜熬粥當然有一套。
如欣葉的地瓜多取自金山,因為試過後覺得肉質跟甜度都屬上乘,作成粥來配菜特別清甜,才固定採用。再說一個秘密,地瓜要跟稀飯分開煮再合而為一才會清爽,這是他們香傳多年的手法,所以才能吸引這麼多饕客一碗接一碗!
至於宜蘭的地瓜,因為是沙地種植,特別香Q,雖然個頭不是很大,可是拿來烤最讚,煮食反而可惜。去宜蘭一日遊時,建議別只去吃海鮮,開車時若看到菜市場或路邊蔬菜攤有賣當地沙地種植的番薯時,務必買一些回家品嘗,絕對不會水水爛爛地毫無個性。
而通化街夜市中段胡記米粉湯附近有一攤蜜番薯十分可口,一個個像個小寶石般剔透,具美麗糖心,我喜歡買回家沾花生粉吃,真是甜食魔不可錯過的佳品。至於幾步不遠處賣的地瓜球也夠鬆軟迷人,因為個頭小,外皮酥,可說是古早變裝Q心版的「乖乖」。
其他像是敦化南路的糖村地瓜月餅,口感也很獨特,用竹炭作餅皮,跟番薯餡相得益彰,酥融有致、甘沁不膩,不知今年中秋是否還有賣否?順成賣的地瓜酥也很搶手,我拆開朋友送的點心盒時,本來還不把它當一回事,後來發現它的鹹味軟酥皮,跟地瓜的甜搭得真棒!直覺讓人想到香港泰昌餅家蛋塔跟蛋奶心輝映的鹹甜度,真的夠華人口味,夠好吃勒。
近幾年,因為流行養生排毒餐,很多企業家便把吃地瓜當作早餐的主食,據說對健康跟減重都有幫助,但單吃猛啃變化不夠,久了總容易厭煩。針對這點,棉花田有機餐廳前行政主廚Steven Lin就說:「地瓜雖然澱粉質高,但不只做成粥飯等主食,連拿來作沙拉、甜品、味噌湯,都可以增進品嘗的樂趣。」
如芝麻地瓜,就是把蒸熟地瓜加上有機催芽芝麻醬、無油沙拉醬少許、炒香白芝麻、糖、少許醬油、味霖等,嚐來風味獨特、香氣四溢。目前在棉花田門市便可買到芝麻地瓜的成品,有時去太晚還買不到呢!而地瓜蒸熟研成泥後過濾,再加上寒天粉一起熬煮,入模型結凍後取出切片,是最自然健康的和風地瓜羊羹。或是把地瓜趁熱壓成泥,包上泡過葡萄酒的大粒有機葡萄乾,嚐來酸甜沁心難忘。至於日常生活為排毒常喝的味噌湯,跟地瓜更是絕配,灑點兒海苔絲一起喝,開胃營養。
不過,雖說地瓜好像很平凡,但育種的規矩其實也很特別。根據有多年有機耕作經驗的范阿開先生說:「當要種植嫩梗地瓜葉當蔬菜時,就無法相對要求地瓜根莖的鬆甜品質。」也就是說,種地瓜時品種要分開挑選,想吃好地瓜時,葉子就只有少部分是嫩的。沒想到,天底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竟然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地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