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上月中旬,在台南的鹿耳門溪,曾有人以流刺網捕獲高達三百台斤的水母。但由於經濟魚獲只有一尾草蝦跟三隻螃蟹,剩下的水母又都被西部海域污染,腥臭難除無法利用,所以無怪乎受到損失的漁民,會那麼氣急敗壞。
但目前不僅台灣如此,在全球各地的海岸,都有這種現象發生,因此可說是整體環境暖化的警訊。不過,若能記取教訓,順便把激增的水母,經科學化處理作成食品的話,其實倒也能做出不少變化多端的美味佳餚。
像前兩天媒體就曾報導,日本山形縣的一家水族館,就推出很特別的水母拉麵、冰淇淋、春捲等料理。雖然看起來蠻新奇的,不過若仔細研究水母的成分,便可發現這些都是利用水母膠質提煉物所製成的商品。
在日本,水母被叫做Kurage,據分析其身體的水分佔95%,鹽分3.4%,蛋白質僅有1.2%。而乾燥脫水後,卻含有高達70%的膠原蛋白,所以英文名稱叫Jelly fish,可說是傳神之至。
至於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也記載著:「……人因割取之,浸以石灰、礬水,去其血汁,其色遂白。其最厚者,謂之蛇頭,味更勝,生熟皆可食。」而裡面所講的「蛇頭」,應該就是現在被當作前菜上品的蜇頭。
不過說來也妙,從前富有的人吃的多半是水母的傘。其他懸吊在傘下的口腕處,也就是俗稱海蜇頭的部分,反而乏人問津。其原因可能是在加工時,若沒有將蜇頭附著的有毒物質處理乾淨的話,吃了便容易產生過敏現象,因此才成為昔日窮人充作佐粥配飯的低廉菜款。
但也許拜加工技術得法之賜,蜇頭現在反而一躍成為美饌佳餚,連普通的蜇皮料理,也因為低卡、高膠原蛋白的營養成分頗受歡迎。像日本人平常便會把昆布跟海蜇涼拌、或把海蜇切細拌在納豆裡,與豆腐一起做成前菜。甚至連過年的料理裡,也時有所見。
而台灣呢?雖然菜譜上有雞絲海蜇、燉海蜇、海蜇腰花等名菜,但日常則多是做成涼拌食用。像早年湘園所製的涼拌海蜇,可是頗受歡迎的冷盤佳餚。原因無他,便是蒜末、薑汁、糖、醋、、香油等調味下得好、且添了去腥增色的花椒粉、辣油若干,所以當然風味不凡,深具湖南辛香特色。因此若有興趣者,不妨到有信用的南北貨行,自行買一些乾燥產品動手做做看,相信肯定會對海蜇料理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