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近來股市沒有太大的波動,但是很多金控股,卻在力拼10元保衛戰,媒體把這樣的現象歸咎於扁家弊案,導致投資人信心不足,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攤開國內金控公司至目前公佈的獲利狀況,大部分都比過去衰退很多,我想這才是金控公司股價不振的重要原因。
在台灣,金融是特許行業,因為肩負著維持金融秩序的重要使命,所以經營不善,也會有政府撐腰,加上踩到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地雷,每家公司的受傷程度根本沒人知道,試問投資人又怎麼會有信心?
走在一條路上可以發現銀行的家數,甚至比便利商店還要多,因此多年來有人大聲疾呼金控要減半,可是過去幾年卻搞出了一個不像樣的「二次金改」,讓民眾大失所望。接著爆發了雙卡金融風暴,大大侵蝕了銀行的獲利,也讓銀行的形象受到損害。
而美國發生次級房貸風暴時,雖然國內金融業者第一時間,都對外澄清投資的金額不大,受傷狀況不嚴重。可是隨著資訊不斷揭露,金融業者損失的金額,則是不斷升高,再次讓銀行的形象受到傷害。
投資民眾不敢轉進金融股的最大原因,是金融機構所提供的資訊不夠透明公開,接連事件的發生,難保不會再有下一次,況且全球金融市場高度緊密結合的狀況下,只要一個區域景氣不好,金融市場首當其衝受到波及。
投資人信心不足是長期累積的,並非如金融業者所稱受到扁家弊案影響,只能說弊案再次重創了金融業的形象,成了駱駝上的那根稻草罷了!。
國內市場不好做,許多金融業者紛紛把希望放在兩岸開放,但我認為效益最少要在5年以後,才有可能開始顯現。中國大陸的金融市場比起台灣更為封閉保守,台灣這套的行銷方式在對岸是行不通的。在中國市場勢必從頭開始,短期內不太可能有爆炸性的成長,因此我個人對於金融股向來興趣缺缺。
若是想要長期投資金融股的朋友,最好要有3~5年長期投資的心理準備,金融業是個「高尚」的行業,當「高尚」蒙上陰影之後,投資人自然而然就會失去信心,所以金融業者不該只是登報證明自己的清白,而該從內部檢討起,重新擦亮金融產業「高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