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台灣的經濟今年是否會負成長?這話題已經討論了一段時間,幾乎變成了政府與專業財經機構的論戰,每當有單位提出看壞的報告時,政府相關單位就會出面否認,然後附帶做個信心喊話,這樣的情形從去年12月一直上演至今,大多數的人聽到「負成長」就開始心慌,然而經濟負成長對於我們會產生什麼切身的影響?我們又該如何自處?我認為這才是比較重要的。
首先要釐清的是經濟衰退與經濟負成長,經濟負成長並不等同於經濟衰退,經濟成長率只是評估經濟是否衰退的其中一環,2001年是台灣自1960年以來首次的經濟負成長,回想一下那年你正在做什麼?有因為經濟負成長讓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嗎?
以筆者的個人經驗來說,2001年的時候去了一家新公司上班,離開資訊產業進入通訊產業,奠定了未來幾年的事業基礎,在那年我也完成了成家立業的終身大事,2001年的經濟負成長對我來說影響似乎不大的,但是那年我的很多朋友也離開了資訊產業,另起爐灶,至今散佈在各行各業。
經濟成長率是對總體國家經濟所做的預測,與其看到媒體報導經濟負成長時感到恐慌,倒不如徹底研究自己所處產業的成長率,畢竟國家經濟成長的預測,並不能代表各個產業的狀況。
筆者在2001年時就是抓住了通訊產業的發展,所以能夠把經濟衰退對個人帶來的衝擊降到最低,與其每天看著媒體的數字心驚膽跳,以及期望政府能對現在低迷的景氣做些什麼時,倒不如深入研究產業變化,反而較有意義。經濟負成長一定會淘汰部分產業及公司,相對的一定也會有部分產業興起,這就是研究產業變化的重要性。
同時筆者要提醒大家,在景氣低迷的時候,透過媒體放大式的報導,很容易讓人感覺彷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了。經濟情況不好是事實,這些負面數字對於每個人的衝擊,卻會因為不同產業、不同公司等等而不同;很多人失業也是事實,但每天新聞不斷報導失業,就會讓人感覺到自己是否明天也會失業。
與其擔心失業,把握當下充實自己、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事,有個老師曾經跟我說過「順境時找退路、逆境時找出路」,找出活路是當下最重要的事,至於那些驚人的經濟預測數字,看過之後就先暫時拋在一邊吧!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