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日前監察院院長王建煊點出台灣社會中尼特族(NEET)的現象日益嚴重,並奉勸尼特族的爸媽,應該要鼓勵孩子出去工作。其實尼特族從小因爸媽提供富裕的環境,以及過於寵溺而造成。近日有本新書《風偶的約定》當中的主角就是個沒有目標、只在乎能不能開名車,或是能否跟得上同學的潮流……儼然有著尼特族的影子。
《風偶的約定》主角布倫特雖然家境普通,但卻是向同學看齊,希望擁有名車、漂亮的女友,這樣才能打進學校裡「名流同學」的圈子裡,從來沒有想過生活中有什麼比「注意穿著」、「耳環應該戴在哪一邊」要來得重要。一直到布倫特酒駕撞死一個同樣也是青春年華歲月的少女,他第一個渾渾噩噩的人生才結束,邁入另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旅程。
反觀尼特族從沒經歷過挫折與失敗,認為在家中過得舒舒服服的生活很正常,對週遭事物抱持著漠不關心的態度。在《風偶的約定》裡,布倫特一直到踏上截然不同的旅程時,親自以體力與雙手作出一個個風偶、用眼睛去觀察這個大千世界,他才發現原來有許多新奇的事物可以觀察與學習。
旅途中,布倫特首先遇到一個騎單車遊美國的加拿大人,這個加拿大人教他下圍棋;到了聖地牙哥,青年旅社裡和他年紀相仿的少年,激起他對事物的好奇心,因此布倫特開始自學口琴。少年將《航海二年記》送給布倫特,讓他知道海洋和島嶼神秘且新奇的魅力所在。
布倫特幾次夜宿露營地的經驗,也讓他對星象產生了興趣,終於在幾次觀察之後,他了解到星球之間的關係。但是,讓布倫特進一步思考的是:為什麼以前在學校都沒學到呢?
「為什麼在學校都沒學到呢?」值得學子與師長們思考。因為青少年在安逸舒適的環境中往往會缺少某些「生存本領」,或喪失了對週遭事物的興趣。書中主角布倫特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一場酒駕肇事才讓他徹底醒悟,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與目的。
本書編輯Michelle提到,並不是每個人在年少時期都可能會遭逢巨變,但是能夠對事物保持某種『批判』的觀點,或是『好奇心』是很重要的,如果喪失了思考能力,就很容易安於現狀,接受父母或是環境給予的安排。
在許多青少年喊出「活出自我」的口號時,建議不妨想想自己跟《風偶的約定》的主角布倫特之間的差別,也許下次看事情的角度會更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