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創業的目的是什麼?答案應該很簡單:賺錢。可是筆者與幾個近年創業的朋友聊天時,發現很多人賺錢的目標都不見了,反而提出了一堆奇奇怪怪的目標,筆者心中納悶怎麼會如此,察覺當創業者發現賺錢目標不容易達成時,就只好退而求其次,設定其它目標逃避壓力。
筆者發現大多數人創業會經歷幾個階段,創業時滿懷雄心壯志,談論偉大的創業計畫,過了一陣子之後發現不是那麼容易達到,於是就開始轉變目標。
如果你問周遭創業的人生意如何,最常聽到的答案是「生意還好啦!剛好可以損益平衡」「生意還好啦!公司可以撐下去就不錯了」,筆者創業的朋友幾乎都是用這兩個答案回答我。一開始我也覺得這答案很正常,後來我發現這與經營心態及當初創業的原因有很大關係。
筆者有個朋友,自認才華洋溢,老闆永遠不懂他的心,受不了上班族拘束的生活,選擇自行創業一圓夢想。創業之始他的確滿懷熱情,也開始做了一些他夢想中的產品,當產品推出市場受到考驗時,他卻開始退縮。
而筆者與他之間的對話,也隨著轉變,分成三個階段「這個產品要賺很多錢 → 過一段時間就會賺錢了 → 經濟不景氣公司能撐下來就不錯了」,筆者心想如果不能改變現狀,很快就會宣告創業失敗了。
創業的過程中,當然會遭遇層層險阻,也不是想賺錢就能賺錢,但是創業目標一定要放在「獲利」,而不是把目標設定在「損益兩平、撐下去」。其實對外宣稱損益兩平的創業者,大多數是虧損的,只不過虧損幅度有大有小而已。
筆者觀察這種心態,發生在「因為不想上班」而創業的人身上最明顯,因為他已經達成不上班、不用被別人管的目標,創業獲利與否已經不是那麼重要,創業失敗已經是可以預見的結局。
創業最終的目的,就是要獲利賺錢,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每年都把業績目標設定損益兩平,你敢買它的股票嗎?勇於面對創業過程,所有的壓力與困境,而不是設定損益兩平的目標,做為逃避壓力的方式,才能成為創業的贏家。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