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
理財教育做中學 孩子不與社會脫節
借鏡美國教育方式 體驗真正現實社會

理財課程要以與社會不脫節為前提(圖/花旗銀行 提供)

卡優新聞網

  教育部即將於民國一百年開始,實施國中小學理財課程,目的不外乎是及早幫孩子建立起正確的用錢及投資觀念。哈佛人出版社執行長張錦娥認為,這樣的立意頗佳,但建議可先參考國外行之有年的理財教育,才能真正具有實用價值。

 

  張錦娥在美國就讀哈佛大學的期間,對美國各階段的教育頗感興趣,她觀察到美國中學開始就將經濟學列為選修科目。這門經濟學可不似大學生所上的艱澀理論,主要的目的在於幫助孩子對社會有更多面向的了解,因此老師指派的閱讀都是從經濟相關雜誌上的文章,並且要學生們讀完後寫出簡短的主旨。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老師會指派孩子執行各種有趣且實際的學期任務,像是給班上各組虛擬的一百萬美金去買股票。理想狀態是孩子應先從研究股票的數據著手,不過大多數的孩子剛開始會像『菜籃族』一樣,到處打聽哪一支股票比較賺,如果投資的股票行情馬上下跌,往往又開始盯著股市行情,看什麼時候脫手最有利。

 

  她認為孩子的想法與舉動都是股票新手會有的反應,不過能夠有機會儘早接觸,不但對孩子來說相當實用,就教育上來說,反倒是達成了「做中學」的目的。她建議國內若要實施理財教育,首先老師就要體認到這堂課不是拿來考試,而是要以與社會不脫節為前提來教授。

 

  此外,針對學校教育如何不與社會現實脫節這一點,在申請學校面試的過程裡也可見一斑。在美國要就讀好的公立或是私立學校,都要經過學校面試這一關,而在這個過程中,就能看出美國教育把孩子當作成人來看待,因此種種要求更讓孩子體驗到真正的現實社會。

 

  舉例來說,孩子去面試不是只要「穿整齊」就好,而是要穿上成套的西裝、領帶與皮鞋;面試之後,學生更要在二十四小時以內,寫回一個簡短的感謝卡或email

 

  因為在美國人的觀念裡,如果要比別人多一點機會,就要表現出對學校的重視程度,就算是孩子也是一樣。因為孩子長大後進入社會,在參加工作面試時,一樣是要符合公司的期望。這某種程度來說也是貼近現實社會的規範與禮節。

 

  國內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在學校所學不切實際,張錦娥建議國內教育專家不妨多借鏡美國「不只反映在課業成績」的教育方式,而家長也要將眼光放長,不要侷限在眼前學校裡的表現,這樣未來不管是推動理財或是其他課程,才能真正落實與社會不脫節的目標。

【2009/11/13 卡優新聞網】http://www.cardu.com.tw
| 關於卡優網 | 服務總覽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廣告刊登 | 網路行銷 | 聯絡我們 | 其他聲明 |
威辰資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2005 Starwi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錦州街25號5樓 TEL:(02)2522-3380
建議使用IE6.0以上版本瀏覽器,Flash Play 8以上版本,NETSCAPE尚不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