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MOU終於簽訂了!按照正常的邏輯,隔天台北股市金融股應該大漲才對,沒想到卻變臉下殺,分析師指出這應該是利多出盡,所以金融股會先蹲後跳,筆者一直不能理解MOU到底算是什麼利多?
每家金融業者簽訂MOU後會有多少的成長?這些議題在媒體上幾乎沒有討論過,大家普遍知道的是MOU簽定後,未來台灣金融機構可以名正言順進軍大陸市場,搶食中國大餅,至於詳細內容就沒有人討論了。
近來終於有媒體開始說實話了,某家媒體指出「MOU的效益初期並不明顯,要看的是未來」,這類報導在前幾個月不可能出現在媒體上,畢竟這段時間金融股是台股撐盤的要角,若是MOU簽定前剛買進金融股的投資人,大概就要有一小段時間住在套房裡。
以這次MOU簽定後為例,大家的焦點應該是哪些金融機構即將前往大陸布局,布局的策略又是什麼?初期準備推行哪些業務?會遇到中國本土銀行哪些的挑戰?這些才是投資人未來要陸續觀察的重點。
如果這些資訊都沒有,那麼MOU這三個字並沒有任何意義,了解以上這些資訊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判斷台灣金融業者有多大的獲利空間,有獲利MOU簽定才有意義,金融股價也才能「真正」的往上攀升。
曾經有媒體報導,台灣金融業進軍大陸後,會優先服務廣大的台商,台商也會樂意選擇台灣的業者做為往來對象,筆者對這點表示存疑,台商在中國經營長久一段時間,企業往來一定都是中國本土的銀行,包括企業最重要的融資管道都掌握在中國本土的銀行,所以台灣業者想要搶食台商這塊大餅,並沒有想像中的樂觀。
另外,台灣金融業進軍大陸並不如製造業、電子業有優勢,傳統產業早期就已經做好大陸市場的布局,也卡好有利位置,金融業現在才進入已經有點晚了。而且金融業是一個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中國對於外來銀行的限制,一定相對嚴格,台灣金融業者並不如想像中的好經營。
再者台灣金融業在中國是否有資本限制?營業項目的限制?推行產品限制?MOU簽定後,這些疑問至今仍然是個大問號,這些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之前,投資人千萬別對MOU有過多的期待。
不管如何,兩岸能夠簽定金融MOU總是件好事,但是台灣金融業的挑戰才正要開始,是否如政府所宣稱台灣金融業可望大幅成長?就只能留待未來兩三年市場來驗證了!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