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隨著H1N1疫苗反應不良的案例逐漸增多,周遭的朋友對於是否要接種疫苗,紛紛採取觀望的態度,筆者也正在考慮是否讓家中小孩接種第二劑。面對所謂的疫苗「緩打潮」,政府除了一再撇清目前發生對疫苗不適的案例,跟疫苗本身無關之外,似乎也拿不出具體辦法來說服人民繼續接種疫苗,甚至面對媒體的質疑時,衛生署還會大聲指責媒體不是專家,不要胡亂製造社會恐慌。
事情演變至此,媒體質疑的已經不是疫苗的安全性,而是衛生署處理這些反應不良案例的「態度」,類似的場景也發生在筆者與銀行理專溝通的過程中,理專一昧的講述幫我規畫的商品獲利性及安全性,對於我所提出的問題總是輕輕帶過,最後我當然是沒有接受理專的建議,按照我自己的評估選擇投資商品。
與理專接觸過的人大概都知道,當理專在推薦金融商品時,鮮少提到可能發生的風險及損失,可是合約上某個「小角落」,卻明確規範所有的投資風險及損失由客戶自行承擔。每個投資人當然都知道投資會有風險,但是當理專或銷售人員刻意放大獲利,卻絕口不提風險,當損失真的發生時,投資人真能理性看待?
過去幾年你有買過保險嗎?最常聽見保險業務員說XXX險因為法規限制,馬上就要停賣了,可是過了一段時間,筆者常發現市場上根本沒有停賣,這時我們可以追究這些業務員不當銷售嗎?所以當金管會提出理專管理辦法時,筆者舉雙手贊成,這樣可以讓金融商品的銷售回歸理性,投資人面對虧損也才能平心靜氣看待。
筆者認為理專或金融商品銷售員,雖然具備了業務人員的性質,但是薪資獎金制度必須有別於其它產業,否則當這批人一昧向錢看的時候,在銷售上就會開始出現許多糾紛,也會讓更多投資人不明不白遭受損失。
除了金管會提出的規範之外,筆者認為金融銷售人員的薪資也該變革,把低底薪高獎金的薪資結構徹底調整,除了提高底薪之外也該把進入門檻拉高,這樣才能提高銷售人員的專業性,從業人員也不會為了追求高獎金,而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一堆銷售技巧上。
如此一來「理專賺錢、投資者虧錢」的現象,必定會大幅減少,與投資大眾的互信也會大幅提升,理專才能真正成為投資大眾理財的好幫手。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