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某晚報的社論指出「政府應多幫忙中小企業」,相信很多中小企業老闆看了這篇社論後,一定有很深的感觸。長期以來政府各項政策規畫,最先考量的一定是大型企業財團的感受及利益,中小企業在長期被政府忽視的情況之下,早就鍛鍊出了一身的好本領。
但是隨著政府產業政策的轉型,以及全球市場的變遷,很多中小企業不是關門大吉,就是苦撐待變,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不佳,也是台灣失業率無法快速下降的原因之一。
中小企業過去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同時也養活了台灣多數的人口,隨著政府產業政策的變化及全球經濟市場的轉變,這20年來許多企業財團快速崛起,也打造出台灣另一次經濟成長的高峰。
但也因為如此,政府近年來的政策規畫,鮮少顧慮到中小企業的生存。雖然說中小企業也要自行負擔經濟局勢轉變的風險,但若政府能夠多一點協助,中小企業還是可以經營下去的。
以最簡單的資金貸款來說,大企業只要一發生財務問題,政府通常會立刻伸出援手,因此財團企業取得周轉資金是很容易的。反觀中小企業要取得銀行貸款,老闆的祖宗18代都會被銀行一一翻出來檢驗,只要負責人有點瑕疵,或是財務報表不夠漂亮,馬上就被銀行打回票。
至於政府提供給中小企業各項的政策性貸款,往往需要檢附一堆資料及計畫書,許多中小企業老闆看到這些要準備的文件就昏頭了,更遑論爭取貸款了。
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加入了WTO,今年又將積極與對岸簽定ECFA,這些與國際接軌的政策,受到最大衝擊的往往是農民及中小企業。政府雖然口口聲聲強調,編列預算輔導中小企業轉型,那為何這十幾年來中小企業關門的家數,卻越來越多?
政府相關部門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某某產業、某某企業不能倒」,因此當大企業產生危機時都會傾力相救,希望有朝一日也可以聽到政府相關部門說「台灣的中小企業一家都不能少」。
台灣的中小企業其實非常的有韌性,只要政府願意拉一把,相信一定可以讓台灣再創一波經濟高峰,政府每隔5年或10年就高喊一次產業革新輔導重點產業的同時,也別忘了回頭看看已經哀鴻遍野的中小企業。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