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學測寄發成績單了,有家媒體的標題是「台東學生、攤販子學測滿級分」,我仔細看了一下這篇報導,主要是描述原來除了明星高中之外,一些資源沒這麼豐富的家庭或地區,也可以培養出滿級分的孩子;而另一篇報導更是以「攤販子學測滿級分」直接下標,報導這學生努力的過程,可是這些新聞的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卻是我們需要去深思的。
政府實施國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讓每個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機會,每個地區、每個家庭、每個家庭所享受的教育資源,理論上是要平等的,但是在台灣惡劣的升學制度下,扭曲了國民教育的本意,因此才會有「台東學生、攤販子學測滿級分」這樣的新聞出現。
這新聞背後所反應的,倒像是滿分應該是那些明星學校、有錢人家孩子的專利,而偏遠地區、攤販的孩子,能夠考滿級分,卻是件多麼了不起的事!
這隱約也透露了一般人普遍的想法,偏遠地區或家境不好的孩子,因為缺乏資源,應該不容易考出好成績,所以當這些人考了滿分,才會登上媒體版面。但這是誰讓台灣的教育情況變的如此?負責教育相關政策的主事者,看到這些新聞後,心中沒有任何想法嗎?
弱勢地區家庭的孩子考取滿分,固然令人欣慰,但同時也反應出台灣教育資源不公平的狀況。正常的情況應該是任何地區、任何家庭、任何學校,出現滿級分學生的比例是相近的,這雖然是一個理想的情況,但是卻非遙不可及。
回想起我們念書的那個年代,每間公立學校考上前幾志願的學生比例,是比較平均的,不像現在各個學校差異這麼大,這反應了過去10年的教育改革,反而塑造了更多的明星學區、明星學校,完全違背了教改的初衷。
國民教育的初衷是讓每個人都能受教育,能不能考上好學校、滿級分憑藉的應該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因為家中經濟狀況,才能進入某個學校,享有更豐厚的資源。
期望台灣教育當局能夠正視這些問題,真正落實人人教育平等的觀念,讓筆者文章開頭所提的新聞案例,變成常態而不是個案,當那一天真正來臨的時候,台灣的教育環境才會看到希望。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