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優新聞網】
日前金管會與中央銀行為了利率高低,相繼發表了不同的見解,由於央行與金管會所管轄的業務範圍不同,所發表的言論觀點自然就不同。金管會所持的理由是低利環境不利於金融業的經營,央行所看的卻是低利環境對全體民眾的影響,目前的低利環境對於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筆者想從一般百姓的觀點來探討。
前(97)年金融海嘯來襲時,各國為了挽救脆弱的經濟,紛紛營造出低利的環境,讓資金能夠充分的進入市場,並且減低企業的資金壓力,這一切的作為只是希望全球經濟趕緊回春。
一年多過去了,各國經濟開始緩步回春,少數國家也開始做出升息的決策,反觀國內雖然媒體不停釋出央行準備升息的訊息,但都只是「只聞樓梯響」,升息與否當然有待央行專業全盤的考量,但是回顧過去一年半,低利環境對我們產生了什麼影響?
首先就是錢存在銀行沒賺頭,導致熱錢四竄到處尋找投資工具,房地產的飆漲,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投資客在資金成本極低的情況之下,肆無忌憚的炒高房市,期間政府相關單位紛紛出面滅火,也不見成效,只要國內還是維持低利政策,房市就很難有降溫的一天。
低利也使得企業可以擴張與銀行的往來,同時降低了資金成本壓力,但是對於一般民眾來說,跟銀行借貸的利息,並沒有因此減少,企業、房市投資客等有錢人享受到了低利的好處,民眾卻一樣苦哈哈的生活,而且儲蓄的利息,也因為這波低利政策,而少得可憐,也就是說目前的低利環境,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並沒有直接受惠。
台灣的利率環境是由主管機關中央銀行來決定,央行自然有其通盤的考量,但是這一年多來,我們所看到因為低利所引起的社會不公現象,央行似乎也有必要透過其他政策來補救,否則也該清楚告知社會大眾現階段為何不能升息?升息之後對整體經濟會有多大衝擊?這樣民眾才能清楚知道利害關係。
中央銀行向來是滿意度最高的行政機關,當金管會對於低利政策提出不同看法時,央行似乎該更清楚的與民眾對話,如此才能得到社會支持,也不會傷害央行這些年來所建立的聲譽。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