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金管會最新數據統計,去(97)年十一月信用卡停卡數飆升至91萬張,不但創下近年來新高,而且整體流通卡數3,424萬張,也比起前年同期大幅減少近215萬張,國際發卡組織Visa台灣區總經理麻少華表示,這其實反映2009年信用卡趨勢,各家銀行將會以「清呆卡」為主要策略,以目前整體市場不到60%的活卡率,比例確實太低。
而這樣的預測觀察,其實從中國信託、台新銀行的動作可得到證實。台新銀行信用卡處資深副總邱豐凱就指稱,去年第四季開始,內部就以每月減少超過20萬張的速度「清呆卡」,而且從現在開始的未來六個月,都將會是如此,希望讓流通卡數降到200萬張,活卡率上升至70%。
執行方法不外乎就是調高年費的收取標準,這與中國信託作法相同。今年開始,持有台新銀行信用卡,如果年度消費沒有達到一定金額,就會被強制收年費,卡友如果不想繳,那就只有「剪卡」一途。
邱豐凱指出,兩年前台新其實就有一波「清呆卡」行動,這次最大不同是會主動打電話告知,十一月時就針對部份卡友「提醒」要趕快刷,否則建議剪掉,目標是一個客戶身邊只留一張台新信用卡。
其中像旗下的「台塑聯名卡」,優惠內容許久未更換,權益也因為合作伙伴而受限,在這波「清呆卡」行動中,就有許多人願意放棄持有。
邱豐凱強調,其實很多客戶接到電話後,才想起自己有這張信用卡,經過提醒都很樂意配合,覺得用不到就剪掉,並沒有出現太多抱怨聲浪,而接下來台新也將以經營「既有客戶」為主,放緩發卡腳步。
中國信託同樣從去年開始「清呆卡」,時間甚至更早,從七月就開始,信用卡處處長陳俊仁從其他角度建議,消費者一個人持4~5張呆卡風險性很高,一旦弄丟,除了掛失麻煩,不幸被盜刷更是損失嚴重,因此仔細檢視自己需要的優惠,讓皮夾信用卡維持1~2張最理想。
麻少華呼應,台灣信用卡市場的活卡率確實應該提升,七成是最理想狀態,集中刷卡不但卡友獲得的回饋率高,銀行行銷目標也清楚,對雙方都是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