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促銷大戰打的火熱,各行各業都不想放過高達830億元商機。不過仔細觀察行銷活動的內容,許多噱頭大過於實質優惠,民眾想要買到最「物超所值」的東西,還是要多看多比較,切忌被噱頭沖昏了頭。
過年前領到了政府發的大紅包,不過人人只有三千六百元,尤其現在「消費券比錢大」,許多超值優惠往往要憑券才能購買,如何把手頭的消費券效益發揮到最高,還是要仔細評估。
目前市面上行銷花招五花八門,最常見的就是把消費券價值「變大」,僅僅三千六最高甚至有上萬元的價值,讓人心動不已,不過仔細觀察促銷辦法,就會發現其中學問多多。
有商家喊出「滿千送萬」,仔細一看竟是送出全部加起來一共上萬元的「折價券」,券中大多僅有7~9折的小小折扣,上頭還註明「下次來店才能使用」,也就是說民眾得再度光顧,才能享有這些看似誘人的優惠。
也有商家打出消費滿多少就送「商品券」,但有些藉此把消費金額門檻拉高,即使拿到等同於現金的商品券,甚至還會規定使用期限,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消費完畢,一旦逾期視同作廢,辛苦換來的商品券就像壁紙一樣,不一定划算。
還有一種花招也要特別注意,旅行社最近紛紛推出三千六的消費券專案,但出國一趟只憑消費券就能搞定嗎?
有旅行業者直接指出「賠錢的生意沒人做」,有的班機是最冷門的「晚去早回」,民眾根本玩不到什麼。還有直接把成本轉嫁到稅金上,總共加起來其實和沒有促銷的價格差不多,民眾看到這類方案不要只看表面報價,還是要把方案的內容和稅金看清楚,加總之後確定真有優惠再下手。
最近更傳出有不肖業者把原來只要一、兩千元的行程,包裝成三千六的專案高價售出,不知情的人還以為買到賺到,卻不知道自己已成為別人眼中的大肥羊。
拿到消費券用力買東西,固然能刺激內需,達成政府當初的目標。不過民眾享受血拼樂趣的時候,切記把促銷方案看清楚,以免吃虧上當,既花錢又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