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男子拿了48萬給一家素食餐館,交代餐館老闆要連續8週的週日,免費供餐請大家吃。這則新聞播出之後,第一個週日果然立刻吸引非常多的民眾,前往素食餐館取餐,甚至因排隊而發生口角衝突。
正當媒體都在追逐這位付出48萬的神秘男子時,我心中比較好奇的,反而是這些去吃免費餐點的民眾心理的想法,為了一份幾十元的免費餐點與人起口角衝突,值得嗎?
我問了國小三年級的孩子,他會去跟大家排隊爭取那份餐點嗎?孩子的答案是不會,我追問他為何不會?是因為排隊很累,還是有其他原因?他說他想把這個機會留給更需要的人!
他說,「我們有能力可以自己買東西吃,社會上有更多的人在餓肚子,所以我們不該去搶這個免費餐點的機會。」我的想法與孩子相同,社會上弱勢的人太多,我們真的有必要去排隊搶這個機會嗎?
台灣社會有個奇怪的現像,只要有便宜可以占的地方,一定大排長龍,去年冬天街友尾牙的活動,眼尖的媒體也發現有些正常的家庭,也扶老攜幼去大吃一頓,讓有些真正的街友反而不得其門而入,這樣是對的嗎?
有些人或許會說店家本來就沒有限制資格,人人都可以去吃有什麼不對?筆者想表達的是,「可以吃」跟「需不需要吃」是兩個不同的思考層次。店家當然不會限制民眾取餐的資格,但是自己想想看,我需要這份餐點嗎?
更使人厭惡的,就是現場民眾起口角的畫面,一個原本立意良善的活動,因為吵架的畫面而有了瑕疵,更凸顯了民眾心胸狹窄的現實,我認為這些民眾應該有個認知,東西雖然是免費的,但是吃像也該好看一點。
長期以來,台灣有個奇怪的現象,越有能力的人越喜歡使用社會資源,例如殘障停車證,一些有權勢的人透過關係申請,為的只是省下那幾十元的停車費,卻使得真正有需要的人沒有車位可停。
貪小便宜是人性的一部份,但是如果能夠隨時提醒自己「把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相信社會上會有更多弱勢的人得到幫助,我們的社會也將更和諧,也不會再出現為了爭奪資源而吵架的畫面了。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