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金風暴打的銀行抬不起頭,連番縮減信用卡優惠,或是限制優惠使用資格,都讓消費者感覺很不舒服,持卡不再是享有優惠的保證,連銀行都不諱言表示,要有消費、對銀行有貢獻,才有權享受福利。
今年應該是銀行大刀闊斧砍優惠的一年,銀行三不五時就貼出公告,或是直接取消優惠,或是縮減白金卡優惠,再不然直接宣佈不消費就取消紅利。卡友在這一波雙卡風暴中剪了一堆卡,銀行也了解到衝卡量,對銀行並沒有好處,甚至想將過去幾乎不使用的呆卡,直接讓它消失,明年從頭來過。
現在銀行更進一步只提供優惠給有消費的卡友,許多銀行在福利限制中,都加入必須當月或連續幾個月有消費才可享優惠的條文,避免卡友不消費卻享受福利,導致的銀行虧損。例如停車優惠,新光銀行必須連續3個月都有消費記錄;台北富邦也是使用前一個月必須有消費紀錄;荷蘭銀行直接規定每個月都有消費,卡友才有此優惠。換句話說要享受優惠好康,卡友可要每月乖乖去消費。
受到雙卡風暴影響,各銀行也開始檢視各項優惠成本支出,陸續調整相關優惠,朝向「使用者付費」的原則發展。台新銀行信用卡事業處資深副總經理孫仰賢指出,台新的國際機場停車從不限天數,改為每年最多30天,根據台新內部資料統計,只有約1%的持卡戶每年使用停車天數在30天以上,對時常出國之民眾影響其實是不大的。
卡友也直言大多數優惠,真的用不太到,甚至有些優惠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去使用。但是若真有需要使用時,其實檢視一下信用卡提供的優惠,其實還真的不多。因此,銀行有逐漸趨向權益使用區隔化,針對某些權益的重度使用者再重新包裝、設計,為持卡人提供真正需要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