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近陷入經濟、環保哪者比較重要的爭論,雙方各有立場互不相讓,就有專家出面呼籲雙方不要玩「零和遊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非不能並存,其實有這樣的爭論出現,代表著台灣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的水平,如何讓後代子孫有個富裕且永續生存的環境,才是大家該深思的課題。
記得小時候念書時,一定會念到十大建設造就了台灣的經濟奇蹟,那時候人民渴望富裕的生活,哪裡會在乎中鋼、中油可能帶來的汙染?這些年來台灣有錢了,環保意識開始抬頭,每當有經濟重大開發案要推動時,一定有許多「環保團體」出面抗爭。
雖然不知道他們抗爭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但是對於開發案卻造成了不小的阻礙,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很多的抗爭事件中,當地人的聲音並不一定會得到重視,反而是那些外來的帶頭抗爭團體不停的躍上媒體版面。
以這次中科的案例來看,當法院宣布廠商應該停工之後,嘉義縣馬上就表達歡迎廠商進駐,這是為什麼?因為嘉義縣的經濟發展相對弱勢,需要大型廠商進駐,才能提供就業機會、帶動經濟發展,所以環保團體在抗爭時,務必傾聽當地民眾的意見,當地人若想要追求經濟發展那有何不可?
相對地,大型企業在投資時,遇到當地稀有的生態也要全力保留,並且不要忽略的在地人對土地的感情,別以為任何事用錢補償就可以解決,這樣只會讓衝突加劇而已。
其實筆者不認為經濟與環保的衝突是壞事,以中科事件為例,如果廠商真能轉進嘉義縣,那麼對於嘉義的經濟發展,絕對是件好事。如此一來,可以逐漸縮短台灣全島南北的產業落差,已經過度發展的縣市,例如:台北、新竹等地,可以逐漸做產業升級及轉型符合環保的要求,同時帶動台灣下一階段的產業革新。
這樣的做法,需要企業及各級政府有遠見的規劃,而不是像現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長久下來環保與經濟的衝突,才能逐漸平息。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