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6日發布新聞稿指出,在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年會前夕,國際知名的The Banker雜誌邀請央行總裁彭淮南,以「國際資本移動管理」為主題撰文發表意見,並將全文刊登於本(2010)年9月份發行的The Banker雜誌。
彭淮南在文中指出,國際間資本的移動,如果以長期直接投資的方式進行,資金接受國與移出國皆可受惠。但短期資本移動卻有高度波動的本質,大量的資本湧入使一國經濟過熱,並促使該國實質匯率高估,股票與不動產市場也隨之產生投機泡沫現象,一旦經濟與金融情勢惡化,資本立即外流,對經濟金融體系造成嚴重的後果。
面對國際資本流入,中央銀行可針對金融機構特定業務,採取限制措施,以抑制投機性資金的需求。彭淮南舉例說明,台灣、南韓、新加坡及香港皆針對與房地產有關的貸款業務,採行選擇性信用管理措施。
另外,促使匯率因應資本移動而調整,也是一個方法。但對於資本可自由移動的小型開放經濟而言,此政策會造成匯率大幅波動,不利於本國經濟。比較好的政策為使名目匯率具有彈性,保持動態穩定,並使得實質匯率與經濟基本面一致,以切斷投機客投機誘因,降低資本移動的衝擊。此外,各國應保有適當的外匯存底水準。
彭淮南指出,各國可採行資本移動管理,以抑制短期國際資本流量。例如,巴西於2009年針對購買巴西當地債券及股票的外資課稅2%、南韓於2010年6月宣布本國與外商銀行持有遠期外匯(包括外匯衍生性商品、無本金遠期外匯與換匯)部位,分別不得超過資本額的50%與250%,以抑制資本移動並降低韓元波動幅度。印尼則是於同月宣布一系列措施以穩定金融,其中包括廢除資產負債表上外匯部位淨額20%的限制。
彭淮南表示,目前登記境外外國機構投資人帳戶的外資逾1萬家,帳戶內有資產者6千餘家,其中20餘家進出頻繁,其匯出入金額占全體外資匯出入金額的比率高達40%。由於外資資金大幅進出,對外匯市場及新台幣匯率造成干擾。
彭淮南更建議,各國經濟關係更趨緊密,區域內國家應共同合作降低因國際資本移動所帶來的風險,以促進金融穩定,包括共同監控資本流量、建立金融備援制度、成立區域匯率合作機制等。
在監控短期資本移動方面,過去東亞國家的合作主要係著重於資訊的交流,未來亞洲新興經濟國家如能進一步共同採取實質協調行動,將有助於區域金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