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爆發新生高及花博花卉採購價格不合理的事件,市民百姓很訝異為什麼採購單價,可以跟市面上差好幾倍?筆者認為這樣的情況,跟公務人員的做事心態與法規有密切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每到年底只要有預算沒有用完的單位,都會想辦法盡量把錢花完,否則來年該單位的預算一定會有所刪減,因此會發生採購單價太高的狀態,也不令人意外。筆者最近也親身體驗了與政府單位打交道的過程,只能說與政府單位打交道,實在不是件愉快的事情。
筆者公司最近申請了一個政府補助案,專案的內容大致是我們提出一份計畫,政府補助部分成本,假設整個案子花費100萬,政府補助其中40%也就是40萬。
一般企業遇到這種政府補助案,一定都會想辦法把成本弄高,這樣才能拿到全額的補助,當案子尾聲開始結算時,我發現整個案子的花費不到100萬,也就是政府可以少補助我們公司一些錢,相對來說,納稅人的錢也可以省下一些。
沒想到,我竟然接到承辦人員的電話,詢問我們是不是有費用漏報了,如果沒有把補助款全部花完,這樣他們行政流程會很麻煩,我聽到承辦人員這樣要求,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原來我幫國家省錢也是一種麻煩?
這種案例在公務單位屢見不鮮,因為大家都怕錢花不完,來年沒有錢可以用,有的單位甚至還會被上級質疑編列預算的準確性太差。這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私人企業,是無法讓人接受的。
因為節省成本通常也會是私人企業評斷績效的項目之一,可是公部門卻不這麼想,因為有眾多法令的限制,尤其是「錢」的事,多一毛少一毛都不行,這次與我往來的那個承辦人,最近就必須提出一份報告,解釋為何我們這家公司補助款沒有全額領取,是政府補助太多所以廠商花不完?還是另有原因?
光是這份報告就夠讓承辦人傷腦筋了,這也難怪為何公部門的人,不會想盡辦法去節省成本,而是絞盡腦汁讓錢花的「剛剛好」,這樣的政府組織怎麼可能會有競爭力呢?又怎麼可能不出現類似新生高花卉比市價貴好幾倍的現象呢?政府單位有沒有效率及競爭力,從這些小事就表露無遺,而我們納稅人的錢,也在不知不覺當中被浪費掉了。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