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理財 經貿 卡訊 消費 休閒 達人專欄 萬象
  CardU首頁 > 焦點新聞 >
【達人專欄】
【維特專欄】中國員工變相引進 衝擊就業市場
高科技產業居多 政府應積極管理

記者  維特  報導   2010/10/08  
中國員工來台「技術交流」,大部分都是高科技產業(圖/卡優新聞網)

  媒體披露有電子工廠引進中國勞工違反政府規定,該工廠馬上出面澄清是用「技術交流」名義讓中國員工來台「觀摩學習」,這些員工未來返回中國後,將成為該公司的種子部隊,一切都符合政府規定,並沒有違法的問題。

 

  這間公司的確沒有違法,但是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利用技術交流的名義,變相引進中國勞工,也確實會壓縮本地員工的就業機會,政府如果不能正視這樣的問題,一昧的強調這些公司沒有違法,那麼未來幾年台灣的就業市場,將會遭到劇烈的衝擊。

 

  筆者的朋友開了一家資訊公司,他公司的員工不多,但是業務量卻很大,我很好奇的問他,你就這一點員工哪能應付這麼龐大的業務量?原來他把大部分的業務都發包給他在中國當地的合作廠商,當地的人力成本大約只有台灣的三分之一。

 

  如果台灣的客戶有重大問題需要解決時,他就利用技術交流的名義請中國的員工來台開會,甚至今年上半年他就申請同一個員工來台灣三次,每次來台灣的時間大約都停留2週,在台灣時根本不是技術交流,而是在客戶那邊提供技術服務。

 

  嚴格來說,就是在台灣提供勞務服務,專案完成之後他再把錢付給中國當地的廠商,所有流程都符合現行法令的規範,但是這樣算不算變相的引進中國勞工?

 

  我們的政府雖然一再宣示不會引進中國勞工,但是根據媒體報導今年一到八月透過技術交流等名義合法進入台灣的商務人士,就有10幾萬人,其中只要有10%的人直接或間接的提供勞務服務,就等於是一萬多個工作機會不見了。

 

  面對這樣的事實,我們的政府還能一再說,不會引進中國勞工嗎?筆者認為兩岸勞動人力的互通,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與其讓廠商用檯面下的方式,變相引進中國勞動人力,倒不如有效積極管理。

 

  尤其能夠利用技術交流名義來台的人員,大部分都是高科技產業,間接搶食了台灣高科技人才的就業市場。若透過積極有效的管理,政府才能掌握全貌,否則這些隱藏在法令保護下的中國勞動力大幅侵蝕台灣勞動市場時,受苦的還是找不到工作的台灣民眾。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

【2010/10/08 卡優新聞網】http://www.cardu.com.tw
討論     列印     轉寄      收藏
  網友評價: (75.0%)讚  (0.0%)好  (25.0%)普普  (0.0%)待加強  (0.0%)需改進  目前共有4人評價
  您的評價: 讚  好  普普  待加強  需改進 
【熱門好康】
Google
新聞 好康 卡訊
【相關新聞】
| 關於卡優新聞網 | 服務總覽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廣告刊登 | 網路行銷 | 聯絡我們 | 其他聲明 | 網站使用指南 |
威辰資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Starwi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中山北路三段27號7樓 TEL:(02)2591-3300
建議使用IE6.0以上版本瀏覽器,Flash Play 8以上版本,NETSCAPE 及 Firefox 尚不支援         謹慎理財,信用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