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上的鞋子竟含可能會造成性別錯亂、引發惡性腫瘤的「環境荷爾蒙」成份。消基會19日調查市售30款塑膠鞋,有近四成的鞋子含有「可塑劑」,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為幼童鞋,像是小朋友喜愛的海綿寶寶、迪士尼等造型鞋款,全部榜上有名。
消基會於去(99)年8、9月間,在大賣場、鞋店、百貨公司及網路等通路,購買30件塑膠鞋,結果卻發現,有高達11件的可塑劑含量介於7.9%至34.9%間,超過國家標準容許的限量值0.1%,不合格率達37%。
當中不合格的11款鞋子,從99元平價鞋到百貨公司上千元的鞋款都有,若依照毒物成份的含量比排序,第一名為,愛買量販店-編織包頭女用室外拖鞋,售價129元中國製,可塑劑值為34.9%;第二名為生活工廠-KIDS粉紅六辮花浴室拖鞋,售價120台灣製,可塑劑值為31.6%;第三名同樣是生活工廠販售的繽紛夾腳拖,售價179元台灣製,可塑劑值為30.8%。
其次有毒物質含量在20%以上的有,環球購物中心-Grendene果凍鞋及上班族常買的TAS品牌販售的拖鞋,而售價各為980元及1,386元;愛買龍之社實業的FROGBABY黃色鞋款、北市麗水街皓雅精品的童鞋,及快樂購網站的迪士尼米奇藍色兒童拖鞋。
一般民眾無法從肉眼判斷所購買的鞋,是否含有危害人體的「鄰苯二甲酸酯類可塑劑」,而當它進入體內後,會形成假性荷爾蒙,干擾內分泌機制。嚴重時,可能阻害生物體生殖機能,或引發惡性腫瘤,對懷孕期胚胎、成長初期以及嬰幼兒影響頗大。所以最好不要讓兒童,或是家中寵物把玩、啃咬鞋子,避免有害物質誤入口中。
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長葉欣誠表示,最近天氣寒冷,民眾可能有擦乳液的習慣,但由於乳液中含有機油脂,更容易把可塑劑溶出,再經由皮膚,吸收進入體內。因此民眾在穿這類的塑膠鞋之前,最好先穿上襪子,避免與皮膚有直接的接觸,穿完後也應立刻用肥皂清洗足部。
此次可塑劑含量不符合的塑膠鞋,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36條及38條,要求業者回收並改善,否則將可處最高150萬元以下的罰鍰。而經濟部標檢局副局長莊素琴表示,預計在101年起將塑膠鞋也納入「應施檢驗」項目之一,並適用於商品檢驗法。
此外,在「中文標示」查核部分,共有28件不符合「鞋類商品標示基準」規定,不合格率高達93%,違反「商品標示法」第15條規定者,最高可處20萬元以下罰鍰;若是本體產地標示與吊牌產地標示不一致,最高可處30萬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則可令其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