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可以補假一天,這卻是得來不易!勞動節該不該補假的問題,大概討論了將近兩週,政府單位一開始拘泥於法條的解釋,幾乎所有人都被搞得暈頭轉向,根本不知道今(100)年的勞動節該不該補假,隨後在勞工一片不滿的聲浪中,勞委會終於做出了比較明確的解釋,所以大部分的勞工今年應該都有享受到三天的連假。
可是今年如果可以補假,為什麼去(99)年就沒有補假?看來勞委會對於法令的解釋還要更清楚一點,除了假期之外,基層勞工最關心的應該是工作好不好找?薪資有沒有機會增加?什麼時候才能夠買的起屬於自己的房子?這些問題短期之內看來似乎都無解,導致現今的台灣,勞工似乎已經慢慢變成貧窮的代名詞了。
行政院長日前表示勞工基本薪資已經到了該調整的地步了,而且調幅不會低於3%,換算下來也不過調升了5、600元而已,這叫勞工情何以堪?我不知道台灣目前有多人領的是最低薪資,可是從各個媒體報導看來,領取最低標準薪資的並非少數,這些家庭所面臨的生活困境,恐怕不是我們外人所能想像的。
再來看看收入比較好的中產階級,這些上班族可稱是「收入比較高的專業勞工」,他們收入或許比基層勞工好一些,可是我們卻頻頻看到這些人傳出過勞死的新聞,這其實是台灣工作不好找的一個惡性循環。
因為不好找工作,所以就不敢輕易放棄現有的工作,於是公司的要求只好照單全收,很多雇主也是看準了這一點,所以「員工薪資盡量壓低、工時盡量增加」變成了台灣許多企業的經營法則,反正就算被檢舉違法,也頂多罰錢了事,這樣的情況想必是目前大多數勞工有口難言的地方。
勞工的要求其實不高,只希望政府或企業給予多一點的尊重,以及合理的報酬與相關福利,可是偏偏就是有些企業喜歡剝削勞工,還沾沾自喜的以為自己「很會管理及節省成本」,這些企業或許短期之內節省了一些成本,但是長期來說卻要面對人員流失、工作無法銜接、人員再訓練等等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勢必得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對於公司來說反而會造成長期的損失。
期待每間企業都能拿出良心好好對待每位員工,這樣才能創造良好的勞資關係,有朝一日勞工才能不再是貧窮的代名詞。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