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公佈最新的卡債協商狀況,自今年一月一日實施協商後,符合協商機制受理條件共14,343件,處理完成案件計8,773件,尚在處理中案件計5,570件,協商成功計7,041件,協商成功率達80 %。表面上,看起來成果輝煌,但是銀行界卻表示,協商成功並不代表完成,實際上,卡債族遲遲不肯簽約,預估簽約率不到一成。
卡債族跟銀行協調成功後,等到要簽約時卻避不見面,主要原因是卡債族採觀望態度,以拖待變,等待銀行受不了輿論壓力,提出有更寬更好的條件。然而,金管會卻規定銀行不得把雙卡債權賣給資產管理公司(AMC),銀行的財務週轉壓力,將會更加沉重。一些體質較差的銀行,將會禁不起卡奴的『拖』字訣,造成虧損擴大,形成經營危機。銀行界也建議金管會,除了約束銀行的同時,也應該要求卡債族,要在協商成功後的一個月內完成簽約。不然,雙卡的危機如果處理不好,韓國的消費金融風暴,將有可能在台灣重現。
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截至今年一月底為止,名下有無擔保信用貸款、現金卡或信用卡,欠債未還超過三個月的債務人,已經超過50萬人,整體欠債不還的卡債總餘額也已經超過2600億元。這筆龐大的金融壓力,是否能如金管會的協商方案,可以順利解決?還是,卡債族可以撐到銀行倒閉,發生嚴重的國內金融風暴,就不用還款了呢?或者,最後是全民買單收場呢?這個頭痛的問題,將成為金管會、銀行、卡債族三者之間的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