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塑化劑毒害風暴,許多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把關更加重視,但消基會調查發現,飲食警訊再添一樁!市面上熱賣的「涼拌海蜇皮」、「鬆餅」等美食,含「鋁」比例近100%,25件樣本中,竟只有1件未驗出,其他鋁含量最高達500 ppm,長期食用恐導致「老人癡呆症」。
「涼拌海蜇皮」、「鬆餅」是許多人美食的口袋名單,但同時卻是鋁含量偏高的風險食物。為了確保消費者的飲食安全,消基會於3、4月間,以台北市、新北市的大賣場、傳統市場、速食餐廳、咖啡專賣店銷售的「涼拌海蜇皮」、「鬆餅」作為對象,進行鋁含量的檢測。
在「涼拌海蜇皮」部份,15件樣本中,鋁含量均超過500 ppm;在「鬆餅」方面,10件樣品中,除了星巴克未驗出「鋁」外,其他像丹堤、怡客、伯朗、UCC、壹咖啡、麥當勞等連鎖業者販售的「鬆餅」,均有檢出「鋁」,含量主要介於100至500 ppm之間。
北台灣科技學院餐管系副教授李哲瑜表示,由於海蜇皮是水母,加工過程常出現脫水現象,這時業者多會添加硫酸鋁改善;而鬆餅則是在「膨鬆化」的製作流程中,因採用的發粉具有碳酸氫鈉的元素,加熱過程必須搭配磷酸或硫酸鋁使用,因此暗藏「鋁」風險。
李哲瑜進一步說明,硫酸鋁是可以合法使用的化學元素,但必須注意的是,「鋁」化合物是疑似造成「老人癡呆症」的原因之一,世界各國還在評估食用的安全性,像聯合國農糧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即公布每人每週可容忍的鋁攝取量是每公斤體重1毫克。
舉例而言,1個體重60公斤的成人,每週的鋁攝取量便不能超過60毫克。而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要求更為嚴謹,強調成人每公斤體重的鋁攝取量應低於0.6毫克,等於體重60公斤的成人,每週吃1個蒸糕、1個鬆餅,便可能已超標10%;另外大陸的標準則是每件商品的鋁含量不得高於100 ppm。
李哲瑜指出,雖然鋁攝取量在特定範圍內無害,但對代謝緩慢的老人、洗腎的病友、年幼的孩童來說,微量「鋁」的損害性不可低估。眼見各國陸續針對食物的鋁含量訂出攝取或添加標準,但我國卻仍未有相關的數值指標可供參考,呼籲主管機關應盡速擬訂,提供業者遵循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