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的戲水活動是暑假親子互動的首選,許多家長考量到孩童泳技不夠純熟,因而常會使用輔助的游泳圈,以避免發生意外。但消基會調查發現,市售的兒童用游泳圈不論是商品標示或可塑劑含量,不合格率均超過3成,其中更有4件同時驗出可塑劑DEHP、DINP超摽,恐對兒童身心發展造成傷害。
游泳圈是許多家庭夏日戲水的必備工具,不過為了強化塑膠的延展性,游泳圈製造過程常會添加可塑劑,一旦使用過量,可能危害使用者的身心健康。為此消基會針對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的體育用品專賣店、室內游泳池、量販店,以及網路等地販售的兒童用游泳圈進行商標、品質的調查。
在商品標示部份,18件樣品中,共有6件不符合規定,等於不合格率超過3成。違規的原因除了未完整標示廠商的聯絡方式、提供中文商品資訊外,並發現不具備標檢局「商品檢驗標識」、使用警告用語等問題,若限期未改正,將可依「商品標示法」處2萬至20萬元不等的罰鍰。
在品質檢驗部份,雖然耐燃性、重金屬的測試均全數過關,但在「鄰苯二甲酸酯類」(可塑劑)的抽檢方面,18件樣品中,有6件驗出「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的含量超過10%,其中更有4件同時檢出「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且含量均大於規定的0.1%。
消基會表示,由於可塑劑有危害人體健康的可能性,因此歐盟及美加各國均針對可塑劑中的6種化合物(DEHP、DBP、BBP、DINP、DIDP、DNOP)進行管制或禁用。我國也於96年在CNS 4797「玩具安全」的修訂中,明訂14歲以下孩童使用的玩具中,這6種化合物的含量總和不得超過0.1%。
消基會建議,家長選購兒童用游泳圈時,應注意商品是否具有完整的中文標示、貼附「商品檢驗標識」,充氣時必須留意周遭是否有尖銳物,且勿以口吹氣,最好使用打氣筒輔助,同時充氣勿過飽,以免易因碰撞而爆破,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讓孩童放入口中啃咬,避免將可塑劑吃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