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塑化劑風波爆發時,許多談論性節目請來專業人士破解食品添加物的迷思,原來果汁、咖啡可以完全不含相關原料,只要利用香料或色素即可打造以假亂真的商品,為此消基會抽樣24件市售食品,結果發現全部出現商品名稱與內容物存有差異的情況,且不少食品大廠均榜上有名。
消基會針對市售商品名稱與內容物的相符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真的差很大!像深受女性喜愛的黑糖飲品,包括台糖黑糖薑母茶、真鍋黑糖風味奶茶,成份標示蔗糖或是砂糖,顯然不是純黑糖,但卻主打黑糖吸引民眾購買。
熱銷的水果食品也是問題百出,像盛香珍芒果布丁、義美葡萄冰棒、比菲多活性乳酸菌發酵乳蘋果口味、晶晶荔枝椰果果凍、百琪草莓棒、固力果草莓優格捲心餅與玉豐草莓夾心麵包等,打著水果名號,但大多未使用、無標示,或者是僅採用香料或色素製造出類似口感。
義美食品公司則是回應表示,義美葡萄冰棒確實有添加葡萄食材,日前公司一發現標示出現問題,早已於今(100)年第二季進行更正,在內容物部份加註葡萄原料,只是由於新舊貨交接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市面上可能仍流通原先未更正的商品,才會導致這種誤會。
曾一度引發廣大爭議的牛肉泡麵,還是出現吃不到牛肉的情況,儘管大多數的業者已紛紛改用「牛肉湯麵」或「牛肉口味」取代「牛肉麵」,但味全正宗紅燒牛肉麵、統一快煮拉麵蔥燒牛肉仍以「牛肉麵」宣稱,經檢視卻發現只有牛肉粉或牛油,並未端出「真」牛肉。
標榜高檔食材但卻沒使用的情況也很常見,例如法國心型松露巧克力,成分中並無松露,而「紀文龍蝦丸」也吃不到龍蝦,若解讀成「紀文龍」蝦丸,其實也沒含蝦,成分只有魚漿、鹽、糖、澱粉、魚卵與紅麴色素,跟「蝦」一點都沒沾上邊,看來業者很難自圓其說。
消基會董事長蘇錦霞指出,根據《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9條的規定,食品標示如有不實或易誤解的情況可限期改正或開罰,但消費者選購食品時,最好仔細對照商品名稱與內容物的相符性,因為可能只是「葡萄口味」而非「葡萄」,以避免買到不符需求或出現想像落差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