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周年慶戰火正剛剛開始,各業者花招百出吸引顧客上門消費,讓消費者蠢蠢欲動準備大肆血拼,更出現千萬級「閃靈刷手」。不過,台北市政府連續四年舉辦台北購物節,成效卻是越來越糟,就連台北購物卡的市場接受度也不如預期。
拼觀光、刺激消費,台北市商業處舉辦的台北購物節已邁入第四年,並砸下龐大經費,從2008年3,650萬元、2009年2,500萬元、2010年2,209萬元,到今(2011)年的1.988萬元,卻一直看不到為城市打開知名度。
台北市議員潘懷宗表示,連續四年,台北市政府花費大把預算,但民眾對於台北購物節的觀感仍停留在「政府想刺激消費,一聽就知道是搶救國內要死不活的經濟而來的活動」。
而且根據統計,去(2010)年5月發行的台北購物卡,今年持續增加特約商店及優惠,但是使用率卻有待加強,上網開卡數卻僅僅只有2,100張。
對此,台北市商業處回應,目前台北購物卡有兩種功能,一是集點、二是識別,識別的部分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在特約商店出示卡片,就可以享有消費折扣,或是獲得卡友贈品。
集點部分則是,每消費20元可以累積1點,憑卡可享受店家點數回饋方案,同時也有抽獎好康,累積滿100點就有一個抽獎資格,獲得抽百萬大獎的機會;而今年與資策會共同合作,使用雲端技術結合RFID消費集點,消費者可以即時在Facebook分享購物生活。
台北市商業處並表示,台北購物卡的集點、識別不需要開卡,卡友就可以廣泛運用,今年特別推廣上網開卡,其實是為了維護卡友的權力,若是卡片遺失時,除了有機會找回失卡外,補發卡片時也可以補回原有點數。
不過,舉辦購物節多年的香港,成功打造買東西、吃東西的印象,每年都能吸引大批觀光客朝聖,反觀台北市的消費活動卻是力道不足,怎麼都無法成功吸引民眾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