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到了,討好選民的政見又一一搬上檯面,像是調漲勞工最低基本工資、颱風照顧假等,只見各政黨拼命的開支票,卻沒有思索整體社會要付出多龐大的經濟成本。尤其對於企業來說,政府這些政策有大部分都是要企業買單,如果不能顧慮到企業的感受,那麼恐怕有很多微利型的公司無法繼續生存下去,當政府不斷的推出各項福利政策的時候,不妨多多思考一下再做決定。
關於勞工的照顧,台灣有很多政策最後卻要民間企業一起來買單,以健保為例,當政府宣告要提高保險費的時候,企業所要負擔的費用也跟著調高;再以最近的颱風照顧假為例,颱風天是否該放假本來就有其法定規範,企業也會把這種天災成本,納入經營的考量,可是現在又搞出了一個颱風照顧假,那企業是否可以選擇當沒有達到不上班標準時,員工請颱風照顧假可以不發薪水嗎?若是企業可以自主選擇,那還說得過去,如果是比照颱風假一樣發薪,那企業豈不就虧大了?
有些人會認為企業對員工多負擔一些也沒什麼,但是每家企業的獲利狀況不同,這種政府帶頭發起,卻要民間企業買單的政策,實在不能太多。該給員工什麼樣的福利,最終的決定權應該回歸到企業手上。
總統這兩天又拋出勞工全面周休二日的想法,又是個不好的示範,企業該如何調整員工休假自然有其考量,何必要政府強硬規定?政府該做的是改善整體勞工的就業率,以及協助勞工在勞資糾紛中爭取最大的權益,而非扮演起CEO的角色直接規定企業該如何做,如此一來就是本末倒置了。
政府推出各項對勞工有利的政策時,應該想想國內目前的產業型態,歐美國家是勞工福利最健全的地方,但其產業跟台灣完全不同。台灣目前還是以勞力密集為主的產業,例如電子代工、石化、水泥、鋼鐵等,與歐美透過品牌經營的產業模式迥然不同。也因為如此,歐美國家的勞工才能有較好的休假福利。
而台灣政府如果完全忽略產業轉型,卻貿然提升勞工福利,只是會讓更多企業無法經營。政府想要保障勞工福利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是如筆者上述,政府的重點應該放在大環境的改善,想辦法讓產業升級轉型,如此一來才能造福更多的勞工,如果只是透過這種亂開支票,卻要企業買單的方式來討好勞工,最終只會造成勞資雙方兩敗俱傷的下場。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