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歐債疑慮未消,銀行業壓力測試成顯學,中央銀行有意研擬國銀壓力測試模型。因金融業監理機關金管會已有一套壓力測試模型,央行又將推出測試模型,銀行界擔心央行版與金管會版是否會「打對台」,出現兩套標準。對此,中央銀行今(14)天特地發布新聞稿澄清,認為與事實不符。
央行官員表示,壓力測試是用以評估一些極端但可能發生的總體經濟或金融不利情境,對個別金融機構或整體金融體系可能衝擊及其承受能力,一般區分為「個體」與「總體」壓力測試兩種。而央行著重在「總體」,金管會則是「個體」。
央行指出,銀行依據金管會訂定的壓力情境,運用內部資料與模型進行測試,並將測試結果申報主管機關,以瞭解個別銀行能否承受壓力情境的衝擊,以及是否需採行因應監理措施。此種測試並不考慮銀行間傳染效果及對總體經濟的可能影響。
至於總體壓力測試,通常是由中央銀行依據設定的壓力情境,利用銀行現有申報資料,以總體經濟模型及總體壓力測試模型進行測試,並將銀行間傳染效果及對總體經濟的可能影響納入評估,以瞭解「整體金融體系」承受衝擊能力及對總體經濟影響。
央行基於「促進金融穩定」的法定經營目標,研擬發展「總體」壓力測試模型,以瞭解整體金融體系的健全性與承受衝擊能力,並評估金融體系對總體經濟的可能影響。
央行並認為,測試過程利用銀行現有申報資料配合進行,且測試結果作為政策調整參考,不涉及對個別銀行監理措施,故無銀行所疑慮的兩套標準問題,也不會增加銀行負擔。
央行也強調,央行主要發展「總體」壓力測試,與金管會「個體」壓力測試並不重複,而且「個體」與「總體」壓力測試的目的與做法雖然各有不同,但兩者由不同角度評估金融體系健全度,可發揮互補功能。未來,透過由金管會、中央銀行、中央存款保險公司及農業委員會農業金融局組成的「金融監理聯繫小組」定期會議,央行與金管會可分享壓力情境設定經驗與壓力測試結果,必要時採行協調措施,共同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