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的茶包或咖啡包,由於沖泡簡單方便,成為許多民眾快速享用熱飲的方式。不過行政院消保會調查發現,沖泡式飲品吊牌標籤的高錳酸鉀消耗量超標,民眾沖杯咖啡或茶飲時,若習慣將吊牌標籤放入飲品中,長期下來,肝腎機能恐怕會「凍未條」!
日前消保會針對30件市售滷包、茶包與咖啡包的包裝袋進行抽檢,其中22件塑膠包裝均未檢出鉛、鎘等金屬物質,以及DEHP、DBP、DINP、DIDP、BBP、DOP等塑化劑;高錳酸鉀消耗量介於1.1mg/L與7.9mg /L間,在法定限值10mg/L內;8件紙類包裝也未驗出螢光增白劑、砷、甲醛等物質。
但是消保會隨機抽樣1件吊牌標籤時,發現高錳酸鉀消耗量高達11.7ppm,高出「食品器具包裝衛生標準」規定的10ppm,長期食用恐對肝腎機能造成傷害。消保會指出,雖然吊牌標籤不是食品包裝,但民眾使用茶包或咖啡包時,仍應避免將吊牌標籤放入熱水浸泡,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在商品標示上則有4件違規,不合格率達13%。主要是中藥袋、乾坤耐煮濾袋、茶要帶茶藥過濾袋、茶藥過濾袋等商品,未於包裝上明確標示製造商名稱與聯絡方式、製造日期、主要成分或材料等。消保會已請經濟部依《商品標示法》要求業者限期改善。
整體來說,30件樣品的安全性均符合現行的「食品器具包裝衛生標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高達22是塑膠材質,與一般民眾理解的滷包是布袋或紙袋截然不同。消保會表示,已請衛生署研議規定高溫浸泡或烹煮的食品包裝袋,應標示材質、耐熱溫度與加熱時間,提供消費者參考。
此外,消保會指出,依照現行標準,塑膠類對於鉛、鎘的溶媒溶出條件為95℃、30分鐘,DEHP與DBP等塑化劑是25℃、1小時;紙類在「螢光增白劑」的溶媒溶出條件則為95℃、30分鐘。明顯與國人高溫、長時間烹煮滷味的習慣不同,因此已建議衛生署重新研議修訂衛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