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多月的時間,金管會一連接管四家金融機構,包括:台東企銀、花蓮企銀、中華商銀,以及中聯信託,全都要由金融重建基金RTC負責賠付。雖然非存款債權不賠付,但一下子要處理四家金融機構,僅剩四百零八億的銀彈夠不夠?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金管會要大家放心,除了RTC(金融重建基金)外,還有存款保險基金。但是,緊接著寶華銀行、慶豐銀行及亞洲信託三家列名銀行,隨時都可以成為RTC的接管目標。RTC除了銀彈之外,接管的人力問題都是成功與否的關鍵。但是,金管會主委胡勝正卻叫大家,安啦!民眾真的可以高枕無憂,任國家機器動用全民的錢,去救瀕臨倒閉的銀行?
以往RTC賠付虧損銀行的標售,連非存款債權都要負責。不過,在94年RTC條例修正後,已經明訂非存款債權不賠付,同時明訂金額就是一千一百億,並在99年終止RTC機制。
由於RTC的來源是有金融業每年繳的2%營業稅,因此原本該國庫收的錢,現在全拿去賠給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而超過法定一千一百億的部分,預估有一百五十億,這部分不歸RTC而轉歸存款保險基金,也是做為賠付淨值為負數的金融機構之用。
金融業營業稅本該就是繳給國庫,是全民的錢。現在卻做為收拾金融機構爛攤子之用,而經營不善的銀行負責人,卻不見扛起責任、負責到底,甚至遠走國外。以前的財政部跟現在的金管會,都移送了人謀不臧的案子給檢調,但最後因此而負出代價的,又有幾何。因此,掏空的掏空,捲款的捲款,最後還是全民買單。
東企跟花企,偏向是地區型的金融機構,金管會宣布接管當時,並沒有發生明顯的擠兌現象,但這樣的和平狀況,到了接管中華銀行,可就大不相同,中華銀行並非因帳面淨值轉負而遭接管,而是因為力霸集團聲請重整風波所及,導致發生嚴重擠兌。在大戶紛紛解約之後,才一個下午,中華銀行的現金就被搬空,金管會當天只得被迫一天之內接管兩家金融機構,一家是本來就要接管的花企,一家就是中華銀。在連串聯繫失誤下,王又曾潛逃海外,不僅投資人血本無歸,RTC也大失血。
接下來,RTC列管名單裡,還有寶華銀行、慶豐銀行,以及亞洲信託,帳面淨值距離負值很接近,老百姓只能期待,這三家金融機構要儘快增資成功,否則,政府還是照樣挖去國庫的某一塊東牆,去補平經營不善金融機構的西牆,因為花的是人民的財產,有哪個官員會心疼?又哪個金融犯罪者會自責?最後,只剩民眾的嘆息聲與咒罵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