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子商務環境日趨多元成熟,為進一步讓更多網路賣家瞭解目前的發展趨勢與經營現況,日前舉辦的「名特產‧宅配創意行銷研討會」明確點出,雖然現在女性、青年為網路商店銷售的主要對象,但隨著台灣少子化、老年化的來臨,未來網購銷售對象將有所改變,而台灣超商密度極高的特性,對於電子商務也產生不小影響。
這項由資策會所進行的台灣最新電子商務調查發現,目前網路商店主要經營類型,開店平台以79.2%勝過拍賣平台(43.2%)、自行架站(23%)等,其中最多人使用的開店平台,以PChome商店街的91.5%為最高。
若進一步探討原因,多數賣家偏好透過開店平台進入電子商務,看準是「成本比較低」、「提供完善金流」、「招攬客源能力高」三大特性。但資策會強調,其實不少賣家除了會在多個開店平台同時經營外,也有可能在經營類型上,一併跨足開店平台或拍賣平台。
資策會也發現,隨著「宅經濟」勢力越來越龐大,有高達38.9%的網路賣家,都是由「實跨虛」經營;反觀,也有10.1%的網路賣家因為太夯,已成功由「虛跨實」擴展。
至於未來增設實體商店的意願,有34.2%網路賣家坦承會考慮,甚至14.4%計畫1年內進行「虛跨實」的擴張。
資策會表示,現階段主要會透過網路購物的族群,仍以女性、青年為大宗,但因為台灣少子化、老年化的來臨,相信未來網購銷售對象將有所改變,這一點是電子商務經營者應該注意的現象。
另外,在物流與支付行為,台灣與日本相同,客戶選擇取貨方式,依舊以「宅配到府」比例最高,但仔細比較發現,C2C交易中,超商取貨的比率成長幅度驚人,已逐年提升39.1%,可見超商服務已融入台灣消費者生活,而且少子化與一人經濟趨勢,也將助長超商取貨的發生及深化。
不過,統一客樂得部長劉仁欽也觀察到,國內代收貨款服務發展至今,已成為買賣雙方的信任橋樑,每年代收貨款交易數都有20%的成長,是兼顧交易安全便利與對帳方便容易的新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