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卡消費」最大的好處之一,即是「先消費、後付款」,然而這樣「延遲付款」的機制,卻讓部分民眾「誤會」,當出現消費疑慮或是打算取消交易時,只要向銀行要求「停卡」,就可不必支付已簽帳的刷卡費用。
新竹一名女性持卡人,今(100)年10月時於傳統市場購物時,在推銷員的遊說之下,一口氣買下2萬多元的兒童書籍,並以刷卡的方式結清所有款項。但事後因擔心自己恐遭詐騙集團利用,因而透過丈夫向客服表明要求「停卡」,以降低遭詐騙的可能性。
不過,就在該名卡友完成停卡手續,並繳交200元停卡費用後,仍於事後收到花旗銀行寄來的信用卡帳單,除了列出200元停卡手續費外,更赫然發現多出當初刷卡購買兒童教材的費用,更從交易明細中得知,業者竟在停卡5日後,成功向銀行完成請款,讓消費者直呼「被盜刷」了。
該名卡友是在10月13日上午透過「離線交易」的方式,再經業者以「人工授權」的方式,在卡友完成停卡前,向銀行取得「授權碼」成功請款。這也使得即便該名持卡人已完成停卡,仍得依約繳納該筆簽帳金額。
據側面了解,該卡友當晚去電客服辦理停卡時,曾向銀行客服人員再三查詢「有無該筆週刊消費紀錄」,經確認「無刷卡紀錄」後,才額外繳納200元手續費完成停卡程序,未料事後週刊業者仍成功完成請款,致使該卡友須繳納這筆刷卡金額。
但銀行方面卻指出該卡友僅要求停卡,並未告知有爭議款項,且由於銀行不提供當日對話的電話錄音,讓此起事件陷入「各說各話」的羅生門。
對此,信用卡達人強調,不少民眾常誤以為,當出現信用卡消費爭議時,只要藉由停卡的方式,就能輕鬆阻絕刷卡疑慮。不過事實上,任何一筆信用卡消費交易,只要卡友簽名同意,該交易契約便開始生效,一旦店家向銀行完成請款,消費者就得按時繳納卡費。
消保官則是提醒卡友,當民眾對於消費行為有疑慮時,最好應儘速於第一時間找店家協商,進行解除交易或退刷等相關事宜。萬一發生商家倒閉或拒不退款等重大爭議時,也可向銀行申請將該筆交易暫列「爭議款項」停止給付,而非以「停卡」本末倒置的方式處理,導致問題始終無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