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外商渣打銀行以現金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百億元,從去年十月起以高價在公開市場收購竹商銀股票。在短短一個月購入百分之五十一股權,並宣布成功併購竹商銀。之後持續收購股票,以達到百分之百併購的目的,併購後總資產達到四千多億,分行擴充至86家,並於今年三月二十七日正式對外宣佈新竹國際商業銀行更名為「台灣渣打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四月九日,花旗宣佈併購華僑銀行,是國內第二個外商銀行購併本國銀行的案例,同樣是現金百分之百收購。不過,渣打購併成本高於花旗,花旗是新台幣一百四十一億,如果加上充足華僑銀行欠缺的資本資本適足率六十億,大約兩百億,購併之後的總資產可達七千五百多億,穩坐台灣外商銀行之冠,分行擴充到66家。
以往金管會對於外商銀行設立分行有諸多限制,不易拓展在台據點,今年四月行政院金管會通過「商業銀行設立標準」修正草案,外國金融控股公司除可採公開收購方式外,成立子銀行併購國內金融機構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而且外國金控申設子行限於合併或概括承受國銀全部營業及資產負債。因此,金融機構家數不致增加,造成已飽和銀行數量的負擔。
近來外商銀行積極併購本土銀行,一方面不僅可以迅速擴展分行數量,也可迅速打入本土市場、增加客戶數量,優多於劣。由上渣打銀行及花旗銀行併購本土銀行的案例,即可預見,日後類似情況將會不斷發生,如金融重建基金(RTC)接管的3家問題金融機構-花企、東企、中華銀行,將可能在本月中旬標售,到時幾家外資銀行將會是重量級的買家,一場爭鬥勢不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