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本週在週三大漲三百多點,當天的成交量仍然只有700多億,週五攻克7000大關,指數上漲144點來到7110.73,但成交量也未破千億,可見投資人對於台股目前仍然興趣缺缺。
綜觀下半年以來台股表現直直落,股民普遍相信這是因為歐債危機及美國經濟成長緩慢所導致,媒體大多也是這樣報導。歐美危機儘管讓投資人信心不足,可是台股的跌幅卻大於歐美主要國家,這樣的現象合理嗎?
大家都忽略了陸股這半年來的跌勢也相當驚人,台灣與中國目前經濟的依存度相當高,是不是因為如此才讓台股跌幅大於歐美?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投資人在來年恐怕要更加小心了。
台灣和大陸目前整體的資金連結,彷彿就像在同一個大水池,台資大量的流向中國,而陸資也逐步開放可參股台灣金融。這半年的情況是這樣的,歐美危機連環爆,連帶影響全球投資市場,中國當然也受到波及。
對於台灣來說大陸卻成了第二個震央,過去兩岸依存度沒那麼高的時候,這個資金水池的水量並沒有這麼高,如今水量越來越高,中國變成第二個震央的時候,台灣自然就被海嘯淹沒了。值此同時大陸的經濟開始降溫,對於已經習慣有中國利多題材加持的股民來說,將會是一個噩耗,這些整體因素交錯衝擊,台股跌幅幾乎勇冠全球。
台灣的處境現在其實很尷尬,明年如果馬總統繼續連任,那麼今年下半年的台股情勢將會持續發生;如果是蔡女士當選,兩岸的關係勢必受到重創,並沒有誰當選就一定對台股有利。
兩岸目前最需要的其實是建立一個緩衝區,讓中國的風吹草動不會衝擊這麼大,而最好的緩衝區就是快速與其他國家地區緊緊相連分散資金風險,也就是個人投資常提到的資產配置。
大家都知道「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投資不能只押單一市場或商品,台灣經濟也是如此,既然中國讓台灣賺到了很多桶金,現在也該是做資產配置的時候了,況且這才是當初馬政府大幅與大陸交流的初衷,從中國汲取養分厚植台灣實力,然後再走向世界,如果真能如此,台灣的「錢」途將無可限量。
《本專欄固定每週二、五刊出》